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商业航天的“坑”与“景”

文|刘颖

01  前 言

近年来,商业航天是当前重要的热门话题之一。2014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今年我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无疑于在炙手可热的商业航天上浇了一桶油,“太空圈地”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信心满满的争当“中国的SpaceX”,但在商业航天形势一片大好的繁荣之下,隐形的“坑”、产业的“痛”,更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冷静面对。

所谓商业航天,从字面理解至少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商业,商业活动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价值交换而产生的利润,其关键是成本、规模与效率;二是航天,航天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复杂、周期长、风险大、成本高,更加强调的是质量、稳定与可靠。当商业遇到航天,或者说航天走进商业,都注定会有不寻常的故事。

根据美国FAA(联邦航空管理局)的定义,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商业航天产业一般包括生产制造(如卫星、火箭、地面设备的制造等)、应用运营(通信卫星运营、遥感数据应用等)和运维服务等(如技术咨询、发射、卫星测运控服务等)三类。本文不展开论证商业航天各产业情况,重点介绍我国商业航天的面临挑战与发展前景。

02 商业航天发展之“势”

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商业航天发展需求越来越广、技术支撑能力越来越强,从事商业航天事业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无论在卫星规模、应用领域,还是活动空间,都有进入了“快车道”。

1.国内外发展之“形势”

从全球发展看,欧美商业航天起步早、业务全、市场成熟、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发展速度快,美国则一马当先、引领商业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俄罗斯航天发展过程曲折,军民用为主,发展商业航天的基础好、技术实力强、产业链完整,近年来,政府推进商业航天发展的力度大,但进展缓慢;日本航天技术先进、基础相对较弱、应用市场不足,近年来,日本政府多措并举,瞄准微小卫星制造及微小卫星发射服务,加快推进商业航天发展进程;印度商业航天发展迅速,近年来,特别是瞄准国际发射服务,利用多星发射技术,积极拓展微小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我国卫星航天系统发展快、成绩显著,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目前正处于系统发展的过渡期或转型期(论述略),而民营商业航天起步晚,发展快,目前尚处于“群雄并起”、“逐鹿航天”的萌芽状态、起步阶段,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2. 行业发展之“态势”应用方面,卫星通信、导航、遥感领域商业化成熟,市场模式清晰,发展迅速。卫星通信系统宽、窄带共存,窄带向宽带过渡,卫星通信综合业务(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的综合)成为主流;卫星导航精度更高、应用领域更广;遥感领域分辨率越来越高,亚米级分辨率成为主流,图像更新时间分辨率要求越来越高;航天系统应用模式上,则由解决某一问题或某一领域应用向综合利用航天系统解决客户“一揽子”“用天”方案发展;太空探索和科普文创业务(太空旅游、太空实验室、太空体验馆等)如火如荼。生产制造方面,低成本商业火箭越来越多,一箭多星发射方式成为常态;重复使用技术、可回收技术开始商业化应用;对火箭快速发射能力要求变高,发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卫星规模化应用使卫星批量制造成为可能,“流水线”卫星已经成为现实,卫星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单星成本大幅度下降;卫星多模终端、综合终端或嵌入式终端成为主流,智能化卫星地面站(远程控制、无人值守、智能运维、一体化建设)成为新标准。运维服务方面,无论是技术咨询服务,还是测运控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行业态势已经形成。总体上看,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处于快速发展期,与发欧美航天强国相比有差距,但与其他发展商业航天的国家相比,我国发展航天的体系全、有技术、有基础、有市场,优势明显。

3. 我国产业发展之“趋势”产业发展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有典型的“大”、“专”、“快”、“廉”的特征。所谓的“大”,不是大而全,而是大协作、大融合、大发展。大协作是指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作、生态圈的共同繁荣。大融合是指商业航天与行业应用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航天应用(建设角度)向应用航天(应用角度)转变。融合不是航天与应用行业孤立发展,而是将航天系统能力、优势植入行业应用、赋能行业,从而增加行业效益,如农业和航天融合(农业+航天)、林业和航天融合(林业+航天)、交通和航天融合(交通+航天)。在纵向产业链协作、横向与应用行业融合的基础上,必然带动商业航天大发展。所谓的“专”,是指专业化、精细化。商业航天领域划分越来越细,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必然要求商业航天产业专业化保障、精细化服务,把技术做细做深做透、把产品做精做好做廉。因此,业务专、技术精、服务好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受市场青睐。所谓的“快”,是指“高效”、“方便”、“快捷”。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商业航天的市场形势千变万化、机会稍纵即逝、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效运行、快速反应、方便使用等将是其快速拓展市场、吸引客户的重要砝码。所谓的“廉”,是指“经济”、“务实”、“性价比高”,绝对不是低价、廉价。商业航天的本质是航天、属性是商业,是发挥市场优势挖掘航天系统价值的商业活动,相对于民用和军用,更加强调市场行为,是在强调系统能用、够用基础上的好用,也就是更加突出性价比,绝对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廉的关键是规模化、批量化。技术发展方面,基础技术的突破,需要持续投入,技术集成创新或许是商业航天技术发展重要途径。将航天技术与现代信息信息技术结合,解决商业航天发展、建设、应用中的突出问题,会成为一种常态,如航天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集成,形成航天+互联网的创新,类似的有航天+大数据,航天+人工智能,航天+3D打印技术等,甚至上多个领域的技术集成,如航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投资方面,由“大撒币”转向“撒大币”。2014年,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的开始,此后,投资者纷纷进入商业航天,进入“大撒币”式的投资,即所谓的“抢赛道”、“播种子”,在不到三年时间内,我国就有上百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涵盖了航天产业全领域,相当一段时间内卫星“星座”满天飞,商业火箭个个强。经过5年多的沉淀、淘汰和检验,商业航天发展模式逐渐清晰、产业链中的头部企业初现端倪,公司运营管理日臻成熟,但是大部分企业又处于发展的关键时间,需要大笔资金支持,以强化优势、固化模式、开拓市场、拉大差距,因而,需要投资者选准企业、集中火力、重点突破,“撒大币”支持。

03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如何避开这些“坑”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有典型的“后发优势”,“基础好、市场大、人才多”是不争的事实,但商业航天的发展,也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一不留神,可能就会掉进深“坑”。

(01) 基础之“坑”

一是频率轨道资源。不管是干什么事,总要有个先决条件,频率轨道资源是发展商业航天系统的先决条件,被誉为“开发太空房地产的土地资源” ,无论是国际电联(ITU)还是我们国家的无线电管理部门对频率的使用都有一些列要求和规范,不是想用就能用的。因此,在开始建立星座或运营星座之前,认证分析一下频率轨道资源或许能省下不少烦恼。二是系统设计,商业航天也是航天,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天地一体化设计是必须的,不能不考虑应用、运维和应急,甚至还要考虑火箭发射方式,任性的设计可能会导致卫星上不了天、上天了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因此,在建设系统前,从航天系统的角度梳理一下约束条件,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2) 创新之“坑”

一是盲目理解。澄清一点,笔者绝对支持创新,而且对创新者非常佩服。笔者想强调的是创新的目的、基础和能力。创新需要基础、更需要能力,违反客观规律的创新注定失败、为了创新而创新注定没有价值,我国航天60多年的发展,绝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脱离开历史经验搞创新,可能会重走一遍历史,对商业航天来讲,代价是巨大的。二是技术“秀”,典型特点就是求新、求高精尖,技术一定要先进。商业航天有商业目的,除非是做新技术的验证,对商业航天来说,采用成熟、实用的技术或许更好。新技术是意味着新机会,但也暗含着新代价,商业航天这个“1”还没有竖起来的时候,后面的“0”可以暂不考虑。

(03) 产业之“坑”

一是理想化。不可否认我国是航天大国,但在商业化方面可能还有很多路要走,不管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制造、还是发射、测运控服务方面都距商业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如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不考虑现实情况,往往会出现没想到的情况,要么增加投入,要么改变计划。

二是产业配套。商业航天应该有商业化保障体系、产业体系,如果商业航天配套保障建立在原有生产关系上,商业化运营、军事化配套、作坊式生产,必然与商业航天的发展和要求背道而驰、末路狂奔。

三是全产业链发展。无底洞的深坑,决定之前,还是了解一下国内外航天发展历史及商业航天发展历史更实际。

(04)廉价之“坑” 

虽然我国商业航天刚刚起步,但价格(无论是制造还是服务)却很“商业”。大多数想物美价廉,甚至免费服务。价值和价格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看上去一样的物品(或服务),本质上可能有很大区别,长期赔本的生意,商业上不会有人长期去干。所谓的廉价,大部分逻辑是用投资人的钱、拿客户做实验、开足马力宣传,吸引更多投资者进来,进而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下来的时候,却是一地鸡毛。

除此之外,商业航天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商业卫星、火箭验证的技术和体制,我国航天技术99%经过了验证,缺少的是规模和应用而已。不如找对合作对象,把精力和财力用到真正的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或许见效更快。

04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之“痛”

(01)诚信之“痛”。商业航天发展实际的“根”(文化、技术、理念等)源于传统航天,大部分商业航天的创业者还都继承了严慎细实的航天精神,说话靠谱,做事踏实,也有少数PPT公司、举商业的旗、干伤业的事,一旦合作,痛苦无比。

(02)成熟之“痛”。商业航天有商业的特点,系统建设时需要更多的考虑商业目的和商业应用,如系统商业应用的便捷性、系统快速响应、及应急响应的兼容性等,但是,为了追求进度和所谓的成熟,盲目选择成熟产品、单机,往往欲速则不达,不但给系统协调带来没有必要的麻烦,还给应用带来很多隐患,更有甚者,卫星做出来,却上不了天。

(03)应用之“痛”。“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即是航天建设的目的,也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基础,当前流行“小卫星,大作用”。确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可“小”下来,但是能量是守恒的,对于同样功能的卫星系统,卫星小了以后,要么系统能力下降,要么地面复杂、要么应用不便;做试验不等于商业应用,技术体制通不等于应用就好。商业航天,还是从应用推广出发,追求卫星更小不如追求系统好用。

(04)协调之“痛”。一是资源,也就是频率协调,卫星快发了,发现还要申请频率,再了解才发现申请手续复杂,协调工作量也不少,简直成了卫星研制和运营企业的“硬伤”;二是发射协调,卫星做出来了才发现找个火箭发射也不容易,说好的航天大国、火箭发射次数多呢,怎么找个火箭这么难。

以上不展开讲了,总之,航天产业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任何一个环节展开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必然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些“坑”和“痛”可能是新生事物/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吧,但愿痛过之后,一切能都通吧。

05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之“景”

虽然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问题很多,但总体上看,当前,却是我国商业发展难得的机遇期。

(01)市场之“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些都为航天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从国外商业航天发展情况看,美国商业航天用户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洲市场,其商业航天系统的市场“养活”众多的商业航天公司,而我们国家商业航天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市场需求不弱于欧美。

(02)技术之“景”。我国是全球屈指可数的拥有航天系统全产业链保障能力的国家之一。无论生产制造,系统应用、还是运维服务等,都有成熟的技术支撑和条件支撑,当前,只要解决好商业、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就能引爆中国国的商业市场,当然还离不开政策持续支持。

(03)资金之“景”。自商业航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商业航天的发展,在产业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201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的发布,更大的刺激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投资机构纷纷锁定商业航天,布局商业航天。在当前新基建的刺激下,大批投资机构仍然青睐商业航天。

(04)机遇之“景”。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为我国商业航天的提供了参考模式和市场预期;新基建的牵引,刺激了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和投资机构的投资热情;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如建立商业发射工位、降低测发费用、简化测发流程等,为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总之,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有市场、有技术、有资金,也有人才,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大好机会。

06 结束语

商业航天是个很大的话题,也是当前的热点话题,不管是商业航天之“势”、之“坑”、之“痛”,还是之“景”,每一个话题都值得冷静分析、深入研究。但总体而言,我国商业航天生态正在形成,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空间很大,发展的机遇远大于挑战。

本文仅是笔者个人理解,局限性很大,也不全面,仅抛砖引玉、供大家批评交流。最后,每一个创业者都是可敬的,真心祝愿商业航天的创业者和从业者们都有美好的未来,“钱”、“景”可期!

(本文作者刘颖系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创始人兼CEO。本文是作者在航天领域从业和创业过程中,对商业航天的认识、理解和思考,观点不一定准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仅一家之言,供交流讨论,也请行业内大咖多批评指正。)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