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中国经济周刊》最新封面报道:科创版一周年全纪录!稳赚不赔,140家企业无一跌破发行价,科研人员成富豪

为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营造一片沃土

——科创板一周年回眸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4期)

11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25家企业上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时代拉开序幕。

一年间,IPO多达140家,占了当年A股总量的46%;所有IPO公司都来自六大高科技行业;10倍股频频出现,高价股占了A股总数的近30%;19天的最短过会纪录,近十年来A股规模最大的IPO;无一家跌破发行价;诞生多位身家过百亿的科技创业者……

一年间,科创板凭借其首开先河的注册制、包容的上市标准等制度创新,成为A股市场最火最热的明星板,给资本市场、创业者和投资者不断带来突破和惊喜。

中国版纳斯达克初长成。

科创板速度、科创板奇迹,彰显了顶层设计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历史性变革的决心和意志,顺应了科技创新突破的迫切市场需求。

早在2018年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目前,一些中概股科技巨头也在选择回归科创板。未来,科创板在国内A股市场甚至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将会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把宝贵的上市资源向科创板倾斜

——科创板IPO数量占了A股的半壁江山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吕江涛  谢玮

今年以来,相继有9家尚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在A股市场30年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在全球市场也是不多见的。与此类似的,最为广大投资者所熟知的市场,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一年前,科创板横空出世;一年后,一个中国版纳斯达克初具雏形。

一年的实践证明,科创板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上市的平台,是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大舞台。科创板全方位的制度创新,不仅让尚处于亏损期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融资,还同时包容了红筹企业、差异表决权企业、VIE特殊架构企业等在旧有标准下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

在科创板独特的包容制度下,一批按A股原有标准无法上市的科创公司终于“显山露水”,收获了来自资本市场的热情拥抱。在这里,它们得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特别是成长初期的所需资金,获得了合理的估值评价,并得到了市场的尊重,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支潜在主力军。

注册制高效:科创板IPO占A股总数的46%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创板最大的制度创新是注册制。

注册制是A股市场设立30年来首次使用,也正是注册制这一制度性创新,让科创板设立第一年,就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明星。第一年就完成IPO140家,创下了A股市场最高纪录(主板第一年IPO:沪市8家、深市6家;中小板第一年IPO 46家;创业板135家)。

据中金公司统计,科创板已成为A股IPO的主力军,自去年7月份以来,科创板新股占比高达46%。目前,科创板发行储备企业还有227家,预计2020全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有望达到100~120家。

如此高效率,离不开注册制的保驾护航。

在过去的核准制下,不仅IPO门槛畸高,而且审核效率低下,排队可长达两三年,尤其是实质性审核犹如“选美大赛”,门槛在“海选”过程中就不断被人为推高,这使得IPO批文(行政审批)成为资本市场最稀缺资源,一文难求。

而在科创板注册制下,IPO审核不再是证监会审核,而是改由上交所负责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在科创板注册制中明确规定,上交所IPO审核周期不超过3个月,证监会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因此,一家企业的IPO申请,理论上最短可在4个月内完成审核及注册。周期大幅缩短,极大地提高了IPO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IPO成本,让IPO批文变得不再稀缺,是注册制包容性的最重要体现。

对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实际上就是要回答3个问题:审不审,审什么,怎么审。对于“审不审”,市场各方的争议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观点是注册制也要审。在审核环节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具体到“审什么”,就是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法律属性),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投资属性)。在证监会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注册制审核并未简单抛弃核准制下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等合规性要求。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从信息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例如,江苏北人(688218.SH)曾在审核过程中被媒体质疑,公司累计经过4轮问询。问询中,上交所重点关注了公司的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和毛利率等问题,特别是在技术方面,问询内容充分反映了市场关切。江苏北人通过多轮回复,对核心技术水平、先进性程度、研发投入等进行了更加充分的披露,可理解性有明显改进,终于结束了“集成是否算科技创新”的一段“公案”。去年10月16日,公司顺利过会,12月11日登陆科创板。

相比“审什么”,“怎么审”是更加直观、社会可见度更高的改革内容,也是投资者相对更为熟悉和赞同的改革做法。由于投资者对“怎么审”的了解程度较高,点赞颇多。可以简单总结为“四大公开”,即审核标准公开、审核过程公开、审核动态和结果公开、否决具体理由公开。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科创板首轮问询问题已由平均47.4个减少至30.2个,降幅为36%;问询二轮即提交审核中心会议的企业占比由17.7%提高至24%;问询三轮企业占比由36.3%上升至51%;问询超过三轮企业占比由46%下降到25%。扣除补充财报和问询回复耗时,受理至上会审核的时间平均仅47天。

上交所科创板审核迈进“2.0阶段”,注册制改革也不断推向深入。正是基于注册制在科创板良好的试点效果,监管部门决定将注册制推广至创业板。

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意见提到,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该任务由证监会牵头,6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落地。未来,创业板将会接棒科创板,成为我国注册制改革的主战场,并进一步降低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创业板上市委员会自7月13日首次开启注册制审核以来,已有多家上会审核企业过会。

上市标准包容:创造A股多个第一

除了注册制,科创板对于上市企业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上市标准方面。

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红筹企业、差异表决权企业、VIE特殊架构企业等类型企业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不得不远走海外,赴港股或美股上市,既增加了企业额外的成本,也没能让A股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

对此,科创板在基础制度上做了诸多创新,也创造了A股市场的多个历史“第一”。

2020年1月20日,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688158.SH)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首家拥有同股不同权结构的科技企业,创造了A股历史。

此前,A股市场始终只向同股同权的公司开放,但在科创企业之间,对表决权进行差异化的安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科创板在上市门槛中做出重磅改革,允许科技创新企业发行具有不同表决权的类别股份,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正式从设想成为现实。

普遍采取同股不同权的红筹企业也开始通过科创板进入A股市场。

2月27日,A股的首家红筹企业华润微(688396.SH)登陆科创板。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时创下多项“第一”:科创板首家启用“绿鞋机制”的公司;A股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币为面值的企业;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业。

除了华润微之外,另一家红筹企业九号机器人申请公开发行CDR并在科创板上市,6月12日过会。还有已经在境外上市的红筹股中芯国际(688981.SH)回归A股至科创板上市,于6月19日过会,从受理到过会仅用时18天,创下A股市场最快纪录。

最新消息是,7月20日下午,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宣布启动上市计划,欲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公开发行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1年的股权协议,当时支付宝刚刚完成分拆,蚂蚁金服的股权再次变得复杂,加上业绩不稳定,当时如果选择登陆A股,难度颇大。但在科创板,这一切都已经不是障碍。

市盈率不再“唯23倍论”:目前有9家亏损企业登陆科创板

科创板有5套上标准,其中,第五套标准对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完全不设要求。具体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今年1月23日,泽璟制药(688266.SH)登陆科创板,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面世。此后,百奥泰(688177.SH)、沪硅产业(688126.SH)等8家公司也依循这一未盈利标准在科创板上市。

事实上,在科创板制度公布之初,上交所就已经打破市盈率与风险的“认知绑定”,放弃了“市盈率限高23倍”的“潜规则”。而允许亏损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则更进一步,不再拘泥于企业的盈利指标。

科创板采取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在发行端突破了市盈率限制,定价、规模、节奏均采取充分的市场博弈机制。

一方面,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截至7月22日,140家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中,除9家未盈利外,其余131家公司按照最近一期经审计扣非前后孰低净利润计算的发行市盈率区间为19~468倍,中位数47倍;按照上市当年预计每股收益计算的发行市盈率中位数为32倍,平均数43倍。

另一方面,募资金额也相对适中。已登陆科创板的140家公司募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大部分公司募资额超过募投项目所需资金,但也有部分公司出现未募足的情况。

结果显示,市场选择的差异性和博弈后形成的一致性初步得以体现,发行节奏总体有序,核心机制有效。在市场化询价的发行机制中,投资者申购踊跃。科创板上市公司网上申购中签率中位数为0.05%。

除了发行价格交给市场决定,发行节奏的主动权也由市场掌握。科创板新股发行的整个流程都坚持市场化导向,由发行人、保荐人、承销商、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主体通过询价、定价、配售等市场机制加以确定,监管部门不设任何行政性限制。

跟投制度要求承销商既“荐”又“保”:已有跟投比例为2%~9.6%

虽然科创板采取的是更为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机制,发行人、保荐人、承销商等市场参与主体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也并非全无约束。在科创板发行承销的制度创新中,跟投制度无疑是对券商的一项真金白银的资本约束。

简单来说,跟投制度就是保荐券商需要掏出真金白银,对主承的项目进行投资,这样一来,券商的利益将和其他中小投资者捆绑在一起,以此达到对券商的制衡。

在操作安排方面,一是跟投主体应为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二是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的资金来源应为自有资金;三是参与配售的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应当开立专用证券账户存放获配股票;四是跟投认购的股份有24个月的锁定期。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券商跟投机制的设立,某种意义上是对过去“只荐不保”行业现象的一种纠正,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券商在资本约束下做好前端把关工作,在作为市场主要参与者的同时担起责任来。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已在科创板上市的140公司中,97家公司跟投比例为3.1%~5%,对应跟投金额为1748万~6000万元。澜起科技(688008.SH)等6家公司跟投比例为3%,跟投金额6077万~8436万元;金山办公(688111.SH)等3家公司跟投比例2.2%~2.7%,跟投金额1亿元;中国通号(688009.SH)跟投比例2%,跟投金额2.1亿元;虹软科技(688008.SH)、心脉医疗(688016.SH)因两家机构联合保荐,合计跟投比例分别为8%、9.6%,对应的合计跟投金额分别为1.1亿元、0.8亿元。

不过,由于目前科创板市场容量有限,供求关系对于定价的引导力较强。因此,业界十分期待跟投机制在科创板发行节奏进一步加快的背景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市门槛降低,但对违规行为同样零容忍:多个中介机构被罚,退市也更直接,一旦退市再无上市机会

实行注册制,让IPO效率大幅提高;采用差异化的上市标准,使企业上市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盈利指标,但上市门槛的降低,并不代表监管要求会降低。

恰恰相反,科创板开板以来,监管部门不止一次提到,要压严、压实中介机构的责任。

而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中介机构,监管部门也绝不手软。上市规则明确对中介机构可能的纪律处分进行了规定,手段包括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更严重的,上交所可以在最长3年时间内不接受券商及相关业务人员的申请或信披文件。

从实践来看,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证券等中介机构都因保荐过程中存在违规执业行为而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此外,科创板在退市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改革。

一方面,退市的标准更加多元客观,减少可调节可粉饰的空间。在规范类退市标准方面,吸收了最新退市制度改革成果,明确了信息披露重大违法和公共安全重大违法等退市情形;在交易类退市标准方面,增加了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退市的标准,构建了一套包括成交量、股价、股东人数和市值四大类指标组成的交易类退市标准,指标体系更加丰富完整;在财务类指标方面,不再采用单一的连续亏损退市指标,而是在定性基础上作出定量规定,多维度刻画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主业“空心化”企业的基本特征,引入“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一个亿”的退市指标,即第一年触及该指标挂*ST,第二年仍触及该指标就退市,体现了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要求;在其他合规指标方面,增加了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等合规性退市指标。

另一方面,退市的程序更加紧凑,具有可预期性。一是,借鉴美国、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有关退市制度的安排,简化退市环节,取消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程序,对应当退市的企业直接终止上市,避免重大违法类、主业“空心化”的企业长期滞留市场,扰乱市场预期和定价机制。二是,压缩退市时间,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的公司,第一年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第二年仍然触及将直接退市,退市时间较现行标准大幅缩短。三是,不再设置专门的重新上市环节,因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企业,不得提出新的发行上市申请,永久退出市场。

超八成公司按最低标准上市

科创板上市规则中,引入了“预计市值”概念,与财务指标进行组合,设置了5套差异化的上市标准。前4套上市标准对应的财务指标依次是净利润、研发投入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营业收入。从标准一到标准五,在财务指标不断放宽的同时,预计市值逐渐从10亿元抬高至30亿元,标准五最终放弃了具体财务指标,只留下预计市值40亿元。

这5套标准中,预计市值10亿元是最低标准,申报上市的公司也最多,超八成公司都选择了此标准。

22

高价股扎堆,“科技茅台”呼之欲出

近日,围绕着“中芯国际和贵州茅台(600519.SH)谁更珍贵”这一话题的争论愈发激烈。茅台作为A股市场上的第一高价股,公众把这两家所属行业毫不相同的公司进行对比,反映了中国投资者对A股市场能否走出优秀的高科技公司的殷切期待,而中芯国际所在的科创板更是承载了这样的历史使命。截至7月22日收盘,A股市场共有3909只股票,科创板股票占比仅为3.58%。而从百元股数量来看,3909只股票中,股价超过100元/股的共109只,其中31只来自科创板,科创板上市公司占比高达28.44%。而且,截止目前,科创板140家公司中,无一跌破发行价。

显然,科创板已经成为A股市场百元股最大的汇集地。但与股价同样受关注的,还有这些股票超高的市盈率。科创板14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2.97万亿元,2019年合计盈利198.38亿元;而贵州茅台一家公司的总市值约为2.11万亿元,2019年盈利412.06亿元。

不过,投资者看重的是高科技公司的高成长性,期待这些高科技公司能够用业绩的快速增长来熨平当前的高估值和高市盈率,更期待真正技术领先、盈利能力超强的“科技茅台”在科创板批量诞生。

33

坚定打造中国硬核科技的初衷

——迄今上市的140家公司,皆来自六大高科技行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庭阳

在科创板创立之初,证监会强调要重点支持六大行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上交所随后公布的企业上市推荐指引中,也要求保荐机构重点推荐上述六大产业。

从2019年5月开始审核到今年7月23日,共有140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均来自六大行业。同期,申报登陆科创板的企业有393家,也牢牢聚焦在这六大行业中。

已经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中,尤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行业中公司数量最多,分别达59家和3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紧随其后,分别有20家和18家。比较少的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分别是9家和1家。

登陆科创板的公司,不乏细分行业中的龙头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中,硬件软件方向均有龙头公司。

制造硬件的公司中,中芯国际是中国半导体第一股,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制程最先进、配套服务最完善、跨国经营的专业晶圆代工企业。公司发行募资532亿元,超过预计募资的一倍,参与战略配售的机构中,既有大型保险公司、国家级大型投资基金,也有海外机构。

软件行业中,安恒信息(688023.SH)和国盾量子(688027.SZ)分别是各自领域的龙头。

安恒信息是专业安全的服务资质行业内级别最高企业。这家公司具有的资质,包括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国家级),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应急处理一级,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风险评估一级。

国盾量子是量子通信第一股。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目前在我国量子通信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今年7月9日上市首日,备受市场热捧,首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近10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是To B的互联网企业。而之前,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是To C。美国的前二十家上市的科技企业中,To B和To C各占一半。

生物医药行业中,神州细胞(688520.SH)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重组蛋白工具库。特宝生物(688278.SH)国内研发成功数款新药,国家1类新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派格宾),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此药的相关两个结构专利已获得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30 多个国家的授权。

新材料行业中,天奈科技(688116)是中国最大的碳纳米管生产企业,安集科技(688019.SH))是半导体材料细分龙头。

44

科创板打造硬核科技的底气来自哪?

——科创板公司研发人员占比是沪市主板的一倍以上,研发支出占比4.46倍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从2019年7月22日开市到今年7月22日,科创板上市交易股票(以下简称“科创板新股”)达140只,这些公司对科技研发重视程度怎样?科创成色如何?

为体现和增强科创板的科技特性,监管层为科创公司设置的多套上市标准中就有专门的研发占比。例如,第二套上市标准中,要求最近3年累计研发占比要高于15%。

科创板公司研发占比的要求,达到了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上限。2016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规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根据销售额不同,研发占比不能低于3%、4%、5%。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与同期上市的沪市主板、深市创业板和中小板相比,科创板新股的研发占比(研发支出/营业收入)、研发人员占比,都远远胜出。更重要的是,研发人员薪酬是研发费用重要部分。因所处行业不同,研发人员薪酬在研发费用中的比例也不同。例如,微芯生物(688321.SH)占比约40%,而航天宏图占比约75%。一些公司研发人员的薪资水平远超当地平均工资,且逐年升高。

研发人员:占比高、学历高、工资高

科研企业是智力密集型企业,研发人员是核心竞争力,科创板新股都强调了核心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大人才储备、提高薪酬待遇”在各公司的招股书中频频出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科创板新股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高达23%。这个比例,比创业板和中小板高出9个百分点,是沪市主板公司的一倍以上。

科创板新股高学历人才数量也非常多,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合计达1.22 万名,其中博士660名,是同期创业板和中小板新股公司的 7 倍和 2.37 倍。

其中,航天宏图的员工中博士数量最多,居于科创板之首。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末,公司员工中有72名博士,473名硕士,两项加总之后占到了员工总数44%。

航天宏图主营卫星应用服务,是北斗卫星系统开发商,国内遥感应用领域龙头企业。2019年,由于北斗三号卫星工程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催生出大量市场需求,航天宏图营业收入增长了42%,同期管理费、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保持同幅度增长,但研发费用增长了77%,增幅最高。

航天宏图在北京办公,2016年研发人员平均工资21万元,比北京市当年平均工资多8.7万元,高出71%。该公司在2017年、2018年在全国各地设立研发中心,新增了外地研发人员,拉低了整体平均水平,而“公司研发部老员工不存在降低工资的情况”。

航天宏图列举了同处北京的同行公司的薪金水平,该公司研发人员2018年平均薪金26.68万元,比同期北京市平均工资多11.7万元,高78%。

当然,也有研发人员薪酬不是特别高的公司。

同样在北京办公的神州细胞,2018年研发人员平均工资1.31万元/月,折合到年是15.7万元,比北京市平均工资略高5%。公司称,为了“确保研发人员薪酬的市场竞争力及其稳定性,研发人员薪酬每年逐步进行上调,因此研发人员月均薪酬逐步上涨”。2017年、2018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增长18%和15%,2019年前三季度增长7.49%。

在上海浦东办公的美迪西,研发人员2019年平均薪酬14.46万元,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科创板新股研发人员薪酬稳增,与各公司研发占比高密不可分。

研发占比:是创业板2.1倍、中小板2.8倍、沪市主板 4.46倍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科创板新股(编者注:具有可比数据的公司130家)2019年营业收入合计2087亿元,研发支出合计212亿元,研发占比10.14%。这一比例,是同期创业板的2.1倍、中小板的2.8倍、沪市主板的4.46倍,并且,科创板新股在2017年和2018年研发占比同样领先,领先幅度与2019年接近。

55

科创板新股中,2019年研发占比高的公司中,新药研究公司较多,例如,百奥泰、神州细胞和微芯生物,这3家公司研发占比都居于前列。

研发占比高,既与公司研发投入高有关,也与3家公司正在研究新药营业收入低有关。

百奥泰2019年营业总收入只有70万元,是前期偶发性技术转让协议约定的完成最后一个阶段工作内容对应的收入。

相比2018年,百奥泰在2019年实现了零的突破。2018年,百奥泰营业收入为0。

但是,这不影响百奥泰搞研发。2019 年度公司研发费用6.37亿元,同比增长17%。在2019年,公司有20个主要在研产品,其中一个产品已经提交新药上市申请,8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同时储备多项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在研项目。

神州细胞营业收入稍微“强”过百奥泰。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264万元,但同期研发支出5.16亿元,再加上其他成本,2019年净亏损近8亿元。

这类新药研究企业,一旦有新药上市,“钱”景广阔。在此方面,微芯生物可做前两家公司的榜样。

微芯生物2001年成立,2015 年独家研制的西达本胺(商品名为“爱谱沙/Epidaza”)上市销售,在2016年公司越过了盈亏平衡线,到现在持续盈利。西达本胺是目前中国唯一治疗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编者注:淋巴瘤的一种)的药物。2019 年11月底,西达本胺适合乳腺癌治疗获得批准,标志着此药的适应人群由血液肿瘤拓展到了实体瘤。

2019 年微芯生物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约20%,研发占比为45%,这一比例已经接近华为。据微芯生物2019年报披露,公司有6个项目处于研发阶段,预计总投资是2019年营业收入的3.31倍。

股民看好这些公司的未来,推高了3家公司的估值。7月21日,神州细胞总市值约333亿元、微芯生物258亿元、百奥泰240亿元。

让科技人员富起来

——11家科创板公司实控人身家过百亿,过半为核心技术人员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庭阳

对于创业者来说,硬科技一向都不是最优选择,因为投入大、成长慢,盈利更慢。但科创板的设立,让科技创业者借助资本市场不仅获得了创业发展资金,自己也成为百亿富翁。

7月22日,伴随着奇安信(688561.SH)上市交易,公司实际控制人齐向东所持股票市值(以下简称“身家”)达296亿元。加上此前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共有11家公司实际控制人身家超过100亿元。

有6家公司的实控人是掌握着企业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分别是寒武纪(688256.SH)的陈天石(336亿元)、神州细胞(688520.SH)的谢良志(228亿元);华兴源创(688001.SH)的陈文源、张茜夫妇(154亿元);杭可科技(688006.SH)的曹骥、曹政父子(153亿元);财富趋势(688318.SH)的黄山、黄青兄弟(141亿元);特宝生物(688278.SH)的杨英、兰春、孙黎3人(119亿元)。

66

这些百亿富豪中,既有公司创业者,也有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入股最终成为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家。例如,赵燕持有华熙生物(688363.SH)股票,身家达403亿元;百奥泰(688177.SH)的实际控制人易贤忠、关玉婵、易良昱,仅计算3人持有百奥泰的市值,身家就达147亿元。

神州细胞的谢良志、特宝生物的孙黎更是典型的创业者。

谢良志、孙黎等耕耘数十载

神州细胞的谢良志身家222亿元,居科创板季军,从开始创业到身家过百亿元,他走了约18年。

据神州细胞招股书介绍,谢良志的创业,可以追溯至2002年他创立的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遗传病等多个治疗和预防领域的生物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是国内最早从事生物药研发的企业之一。而在此创业之前,谢良志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博士学位,在美国默克集团(Merck & Co Inc)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从那时开始,谢良志建立子公司,进行重组蛋白和抗体工具试剂的研发;他搭建了包括基因、蛋白、抗体的全套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重组蛋白工具库;一步步前进,终于将公司推上了科创板。

截至今年6月22日(股票上市前),神州细胞独立自主研发的处于临床阶段和临床前研发阶段的产品管线,包括 21个创新药和两个生物类似药品种。

天眼查数据显示,加上本次科创板IPO,神州细胞经历了3轮融资。上市之后,谢良志持股比例65%,牢牢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谢良志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

除了谢良志之外,神州细胞另有6位核心技术人员,都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前的股份,并且,这些技术人员在神州细胞工作时间相当长,有4位在谢良志创业之初,就从事着研发工作。

同样是生物制药行业。特宝生物实际控制人杨英、兰春和孙黎3人,合计身家119亿元。这3人的关系是“儿女亲家”,杨英和兰春这对夫妻的女儿,嫁给了孙黎的儿子。

作为特宝生物创始人之一,孙黎同时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孙黎就担任公司的董事,历任公司的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是公司的技术带头人。

从创业到上市,孙黎走了24年。特宝生物1996年成立,是福建省首家基因工程制药企业。据特宝生物招股书介绍,孙黎领导团队在国内研发成功数款新药。例如,2016 年 10 月上市的国家 1 类新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注射液(派格宾),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此药的相关两个结构专利已获得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 30 多个国家的授权。

除了前文所述的核心技术人员,科创板的百亿富翁中,还有4人是企业家,百奥泰就是其一。

科创板已见95后新贵;更多硬科技企业投奔科创板

百奥泰的实际控制人是易贤忠、关玉婵、易良昱,3人合计持有市值143亿元。易贤忠和关玉婵是夫妻,易良昱是两人之子。

百奥泰主要研发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新药。至上市前,百奥泰有一个产品获得上市批准,临床适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还有 20 个主要在研产品处于临床研究不同阶段。

百奥泰成立于2003 年,易贤忠控制的七喜控股后来于2016年入资。易贤忠从当年3月开始任公司董事长,当年11月开始任总经理。关玉婵于 2009 年 10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担任董事。易良昱自 2019 年 3 月至 5 月期间任董事。

说起易贤忠,市场上流传着他赚得第一桶金的故事,但真正走入大众视野是他控制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2004年8月,七喜控股(002027.SZ)以中国首家民营个人计算机企业的身份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随着上市的一声锣响,易贤忠在那一刻成为身家5.3亿元的亿万富豪。

2016年4月,进行重大资产置换后,七喜控股被分众传媒借壳,易贤忠要布局医疗产业了。

就在2016年,易贤忠控制的七喜控股入资百奥泰,百奥泰成为七喜集团旗下定位于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企业。

百奥泰招股书中介绍了易贤忠的资产版图,易贤忠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有28家,包括医疗、医疗设备公司,他还间接控制了44家肿瘤医院。

更让市场惊奇的是,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百奥泰的股东中,持股比例中最大的不是易贤忠,而是他的儿子易良昱。这位95后年轻人,合计持有百奥泰40.93%的股份,仅以这些股份计算,个人身家超百亿元。现在,他在百奥泰没有担任实际职务。 

科技新贵和年轻富豪,体现了科创板的造富能力,更证明了科创板帮助硬科技企业成长的能力。

目前,面对日益复杂和不可控因素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市场,海外上市的不少中概股,也加速了回归的步伐。

除前两年主要选择回港二次上市之外,现在科创板也成为回归的重要选择。例如,京东数科正在筹备科创板上市,估值近2000亿元。蚂蚁集团也宣布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发行上市计划,其IPO估值至少2000亿美元,IPO后将成为科创板市值第一股。

未来随着更多科技巨头的加入,科创板不仅在国内A股市场甚至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将会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责编 | 杨眉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