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复工复产一线调查:游客恢复到往年六成 敦煌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尽管疫情还未过去,敦煌旅游业已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6月份,《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敦煌市采访时,市区街上已有不少游客的身影。本以为疫情还未过去,景点应该比较冷清,但当记者来到莫高窟景点,却意外得知当天的参观门票已售罄,只能买到第二天的门票,工作人员向记者以及其他一些没买到票的游客解释,参观莫高窟需要提前一天买票。

对于莫高窟的门票“火爆”,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贺雁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游客量较前几个月有大幅增长,但并没有完全恢复,主要因为现在要按照“限流、预约、错峰”的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有限。

后疫情时代,面对疫情的波动,敦煌旅游业以有序复苏展示出其产业的韧性,而这背后是敦煌不断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的积累。

复苏通道开启

事实上,疫情给敦煌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游客数量一度断崖式下跌,在端午节前,来敦煌的主要还是以省内的游客和散客为主,以月牙泉为例,每天接待的人数同比大概在去年的三成左右。” 贺雁鸿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

不过,随着疫情好转,以及敦煌复工复产的推进,从5月份开始,敦煌的市外游客不断增长,有时外地游客能达到6成,最多甚至能达到8成。端午节期间,游客量已恢复到往年的6成。

6月4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构要加强指导,推进旅游文化等行业扩大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我们按照国家政策,始终是一边坚持复产复工,一边严格常态化防疫,如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方式保证游客安全,游客住宿就餐、入园参观等都要扫健康二维码,实名登记。”贺雁鸿介绍。 

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加上防范措施得当,自疫情暴发以来,敦煌一直保持了零疫情。

而在疫情期间,虽然旅游行业不景气,敦煌相关部门和企业并没闲着。

敦煌文旅管理部门利用疫情期间游客少的时间段,进行旅游市场软件硬件的提升,硬件方面包括对宾馆装潢中敦煌文化元素的再增加,一些设施设备的更换等。软件方面,一是通过各种线上或线下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如在抖音、钉钉的线上直播培训课堂,已开展培训30多期,行业覆盖率达到90%;二是多部门联合,进行市场整治,旅游市场环境不断规范。

谈到下半年的情况,贺雁鸿表示,就敦煌的情况来说还比较乐观,但能否恢复到往年的水平现在还不好说,国外疫情还很严重,国内一些地区的疫情又出现反弹的情况,国家旅游政策方面还没有放开,人们的出游意愿也还没有恢复。敦煌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今年国际市场方面肯定受到影响。研学游方面,由于中小学生开学返校比较晚,暑假的课业负担加重,可能压缩暑期游之类计划。自由工作者则因为经济状况受疫情影响较大,可能也会放弃旅行计划。

“客观分析情况,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敦煌已做好了迎接大量游客的准备。”贺雁鸿表示。

打造全产业链旅游城市

作为敦煌的首位产业,敦煌,乃至酒泉市、甘肃省对敦煌文旅产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得天独厚。这个常住人口只有近20万人的县级市,2019年游客超过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多亿元。

2018年,甘肃省提出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以敦煌为核心,扩展到酒泉的七市县,动作不可谓不大。

具体到敦煌,这两年一个突出的动作就是打造全域旅游,即全时空全产业链全范围的全域旅游。2019年9月,敦煌被评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敦煌相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敦煌不断进行旅游产业的升级,摆脱门票经济,打造全产业链旅游文化城市,通过文化旅游+会展,文化旅游+体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信息化等,将文化旅游与各个行业融合起来,把城市的整个产业链都带动起来。如旅游+会展,敦煌成功举办了4届丝绸之路东方文化博览会,又借着文博会的效应来发展节会经济,承办了华为、迪奥等大企业的年会。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敦煌是一个西北偏远的小城镇,但信息化并不落后,比如景区、酒店都是WiFi全覆盖,甚至景区厕所也可以畅享WiFi。此外,还包括对于游客信息化的服务,以及信息化管理、营销等。

在完善基建、配套服务,新业态培育方面,敦煌近两年推进了数个大型项目,更进一步促进了文旅及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据了解,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雅丹、玉门关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游客服务中心,设有博物馆的展示厅;服务设施方面,文博会以来,敦煌建设了华夏、万盛等一批国际化酒店,提升了敦煌的高端服务水准;文旅业态方面,敦煌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一些项目,如月牙泉小镇,有美食、艺术工坊、特色客栈等,以及天赐一秀敦煌文博园,建成后将集展览、艺术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多种业态于一体。

“我们现在是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验项目等全方位来提升敦煌的旅游品质,小到我们的路灯,都包含敦煌元素,像月牙泉附近是驼铃灯,迎宾大道是飞天迎宾灯,从而打造我们全方位的竞争力。”贺雁鸿谈到。

而为了体现把敦煌文化带得走,去感受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敦煌也在打造文创产业,目前已发展各类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敦煌文化旅游的传播手段也在创新。5月19日旅游日,敦煌博物馆及敦煌各大景区联合今日头条和抖音做了全天的直播,吸引了不少粉丝来观看。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敦煌打造全域旅游城怎样乘风破浪?

蹄急步稳的敦煌文旅产业现在又赶上新的风口,又一股春风吹向玉门关。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发,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据了解,针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意见,接下来敦煌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的重点工作就是围绕“三区一基地”的建设展开。“三区一基地”包括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敦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心园区、敦煌空港经济区和莫高研学基地。“三区一基地”规划区域位于敦煌市城区东部入城主干道两侧,规划总面积约4万亩。

基于“三区一基地”的融合发展,敦煌将构建国际文化交流、敦煌文化研学、农产品外贸、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全产业链。

敦煌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为了从根本上体现文化优先发展、以文化促旅游、以文化促合作的目标,以及对相关产业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三区一基地”建设重点从产业链延伸、平台的整合利用、产城的融合发展上提出了一些重大工作推进措施,将成为提升整体业态格局的引领性项目。

“对于敦煌来说,可以说文化是魂、旅游是体。”贺雁鸿表示。

拿研学产业来说,敦煌研学游是将敦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一个突出领域,已有相当成果。2016年,敦煌被原国家旅游部命名为研学旅游目的地,全国当时第一批命名的只有10家,敦煌名列其中。

据了解,目前敦煌研究院推出的莫高学堂,以及莫高里、月牙泉小镇等,各研学机构向学员全面讲授敦煌的历史以及敦煌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变迁和传承,还组织学员亲赴雅丹等地,实地考察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标。阳关也有边塞诗吟诵、壁画临摹等研学课堂。这些项目都特别受游客青睐。

而另一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学游人数超过680万人次,年均增长达到17.6%。可以说研学游发展的需求和空间还很大。

上述相关部门材料指出,敦煌要通过“三区一基地”研学产业的培育和业态的布局,开拓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服务,打造诸如敦煌文化培训等中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旅行社、学校及社会组织组团来敦参与研学,让一部分喜爱敦煌的人留下来参与敦煌文化产业。而莫高研学基地的建成,将成为敦煌旅游业升级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可填补全国行业领域空白。

而在谈及当前敦煌旅游产业发展还有哪些现实的难点问题需要解决时,贺雁鸿表示,“交通管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往来敦煌的航线,旺季的时候人特别多,有时候机票购买比较困难。但是淡季也会出现买机票难的问题,因为淡季人少了,航线航班也少了。关于敦煌淡旺季航班问题,我们也不停去跑航司,各部门和航司也都给了我们很多照顾,不过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过程性的问题,加上今年疫情,情况就更难了。我们也还要不断完善我们的产业,丰富我们冬春季的活动,来多方合力尽量解决这个问题。”

责编:周琦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