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易会满的忧患意识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文新

6月18日,作为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轮值主席,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宣读了刘鹤副总理发给大会的书面致辞之后,发表了主题演讲。这个演讲的开篇便提出判断:“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正在并将持续对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由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兼具了1918年大流感、1929-1933年大萧条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应对难度前所未有。”

从1918年到2008年,人类百年历史过程中的“三次最大灾祸特征”汇总在2020年这一场大疫当中,这是真实而客观的判断。尤其是从全球持续蔓延至今没有缓解迹象,以及北京突发状况的现实出发,我们必须强化对于此次疫情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理解,尤其要意识到“长期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防疫必须“常态化”的原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非常深刻而且深远已成国际共识,“面对这一重要关口,我们有必要从历次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化对危机形成、演变和应对的规律性认识”。

此言,或许恰恰表达了易会满的忧患意识。

易会满提供了两点启示:其一是“深化国际合作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其二是“专业高效的政策协同是阻止危机扩散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第一点是针对国际,绝不能再次掉进贸易割据、经济混战的陷阱;第二点是针对国内,必须讲求各部门、多政策的组合配套,通过密切的合作达成克服灾难的目标。

易会满指出:“历次危机的应对表明,迅速恢复市场信心,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危机救助措施的首要目标和政策着力点。凡是危机中应对比较有效的国家,政府都能够果断出手,通过财政、货币和金融稳定政策的‘组合拳’,及时纾困止血,稳定市场预期。这是经济金融体系能够尽快走出危机泥潭,恢复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易会满认为:“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为科学应对当前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震荡提供了有益借鉴,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下去的。”

我们应该为易会满的上述观点点赞,并且应当长期坚持。尤其是货币和财政政策,要避免“一个积极、一个消极”的“对台戏”。所以,尽管我们需要考虑政策“退出时机”,但更要考虑“退出方式”,尤其是货币政策,不仅目前还谈不上宽松,而鉴于“覆水难收”的客观货币规律,即便“退出”也应当是“逐步收油门”,最终彻底“松开油门、不踩刹车”的渐进过程,而绝不是“猛踩刹车”而无视经济痛苦的过程。即便如此,现在讨论“退出”问题,为时过早。

针对资本市场的未来,易会满提出了“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的表述,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其中,“担当新使命”给人印象深刻。两个层面:其一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助力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其二是“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前者意味着中国必须尽快加入全球性的资本竞争,这是时代赋予中国资本市场的不二选择;后者则是发挥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权资本市场特有职能的表述,而两者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经济能否更加坚实地赢得未来的资本基础。

资本,一切要素配置的核心。未来,中国经济要与全球资本形成良性循环,必须依托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使之对全球资本构成强大吸引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中国证监会可以独立完成的使命,而亟需中国全体金融人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尽管实现目标困难重重,但我们所面对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没有变,中国和全球投资者互利共赢、金融融合发展的愿望越发明确而强烈。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有美妙的“新愿景”。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