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炮制虚假新闻成黑产敛财新手段,“恶意流量”不止骗你点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哮喘病女儿在校遭遇老师凌虐,体罚至吐血住院!”

“xx国疫情失控,华人有家难回,xx华商太难了!”

“xx国美女“泛滥成灾”,中国男性游客最受优待!”

“我是xx国女人,我想嫁到中国来!”

……

5月30日,一条“骇人听闻”的“新闻”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一名家长发帖控诉其女儿自幼患有严重哮喘,却被班主任体罚致吐血,凌晨2点被老师殴打,甚至该名老师曾以“照顾费”为由收取自己6万元;同时,还配上了多张触目惊心的“染血校服”的图片。在很短的时间里,这条“新闻”迅速发酵,点击量破亿,还引起网友们的群情激愤。 

1

网传“染血校服”图片

然而,在不到24小时内,事件就发生180度大反转:广州白云公安接连发布2条官方通报,称发帖人员所诉内容系故意捏造,这种通过恶意注册账号冒充他人、雇请网络水军进行炒作的形式涉嫌寻衅滋事,警方已立案侦查。 

2

广州白云公安微博截图通报

实际上,类似这种自导自演的“爆款新闻”闹剧已经不止一起。比如在疫情期间,有人批量炮制出多个系列的自媒体文章,如“XX国华商难”系列、“XX国想要回归中国”系列等,然后XX国被冠以俄罗斯、柬埔寨、匈牙利、莫桑比克、厄瓜多尔……进行“批量生产”。

这些所谓的“新闻”和自媒体文章要么挑动读者的爱国情怀,要么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并进行“病毒式传播”,而发布这些文章的营销号通过获取巨大流量借机敛财。

“恶意流量黑产”如何敛财?

互联网时代确实是信奉“流量为王”的时代,以合法健康方式积极追求流量,并由此获得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是,网络黑产们也正在将目光盯在流量这块蛋糕上,而且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获得点击流量,并由此敛财,他们会完全没有底线。

“恶意流量黑产正以夸张、猎奇、病毒化的方式,有组织地传播不良信息来谋取私利,这也使得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日渐出现趋利化、组织化的特征。”微信安全风控中心总监钟广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据钟广君透露,今年3月1日至6月9日,仅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针对恶意营销行为就共计删文29065篇,能力封禁账号8804个,永久封停账号19316个。可见,恶意流量黑产肆虐。

在钟广君看来,“恶意流量黑产”的主要手段有“恶意引导流量”和“恶意制造流量”两种。前者指的是使用特定内容,如低俗或者其他吸引眼球的信息诱导正常用户去访问特定页面或完成转发、关注等操作,这些特定页面就可能包含有色情、赌博、盗版文学、制假售假等可变现的下游黑产。

而后者其实是在通过“海选寻找目标人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广告和资讯业务的黑色延伸。举例来说,在一些“色情网站”中,网页内就会夹杂很多推广赌博、成人用品、男性性药等业务的广告,将用户引导至其他黑产平台。

总之,黑产的最终目的都是引导流量到外部以获得“流量变现”,变现方式包括了盗版书城充值阅读、礼佛类打赏、假冒伪劣产品售卖、赌博网络引流分成等等。而当用户无意或者有意去到了这些平台上,就会有相当一部分沦为了另一类黑产的“肉鸡”和“韭菜”。

比如,去年4月,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依法配合广州警方破获了全国最大利用虚假信息推广引流的网络黑产案件。经侦查,该犯罪团伙注册了多家空壳公司,并以这些公司的名义注册了2000多个网络账号,为网络黄赌平台、网络诈骗网站等进行广告投放和信息推送。

为了吸引眼球,黑产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流量,黑产们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常见的手法有:使用包含夸大误导信息的“标题党”,包含色情暴力内容的低俗文学和地摊文学,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历史虚无主义野史,利用某些人贪图小便宜心理的虚假红包,甚至是为挑起和煽动情绪而完全恶意造谣的虚假信息。

这些内容或是各种奇葩雷人的操作,或是打各种“擦边球”,要不干脆就是恶意编造的谣言。比如疫情期间,就滋生了大量疫情类的恶意营销,用虚假信息骗取用户点击,还经常编造钟南山、张文宏等的名人的言论来获得大量关注。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黑产分子和不法团伙会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的公司、个人信息,以便批量注册网络账号,然后批量生产这些内容,再到各个内容平台上去分发,文字、图片、短视频、长视频……种类多样,但吸引眼球和骗取流量的“路数”是一样的。

而且,为了提高用户留存,他们还会在网络账号里面制作各种外链和跳转,一方面吸引用户去更多的关注他们团伙控制的账号,另一方面使用外链把用户引诱至特定的一些网站页面。总之,如果你缺乏甄别信息的能力,就逃不过他们的“手掌心”。轻则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去阅读这些毫无价值的虚假信息,重则成为黑产们“待宰的羔羊”。

由于这些“恶意流量”太过普遍,让它们看似是随处可见的小事,但其实“恶意流量”的危害极大,会劣币驱逐良币。比如,它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重要信息传播受阻,让人们淹没在海量的不知真假的信息中;它也会损害公平诚信的社会市场环境,让企业间原本应该在质量、服务、创意、价格的比拼,变成了在宣传上去PK下限。

当然,“恶意流量”包含了很多问题,仅凭几家平台公司和公安机关的打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钟广君建议:一是进一步落实通信实名制的规则要求;二是互联网行业不断增加技术识别恶意账号的安全保护措施;三是加强法律保护,实现精准打击实践中,已有法院以非法经营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对“刷单”定罪量刑;四是倡导虚假流量的多方共治,推动共同建立预警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反馈机制等,多方形成合力。

责编 | 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