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病虫害、产量低、利润薄……“返乡青年”如何解决创业难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广东报道

“我是新安镇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经过3年多的发展,现在我们公司已经有500亩番石榴种植示范基地了。” 广东茂名化州市化润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鸿康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开始果农们都不信任他们这些年轻人,现在他们却成了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致富的人。

在广东农村,像彭鸿康一样,带着回村致富的梦想回到故乡,被大家称作“返乡青年”的人还有很多。

或许在毕业季将至的时候,他们的故事能给874万高校毕业生,以及数以亿计的灵活就业人员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更多的选择余地。

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的返乡创业青年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的返乡创业青年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获得了快递优惠价,我们就可以和终端消费者建立直接联系”

水果是广东省化州市新安镇农业经济的一大支柱,目前该镇水果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年总产量约600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3亿元。

几年前,这里的果农都是直接将产品批发给固定的水果采购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和快递等费用,但是因为到村子里的采购商就那么几家,果农不会营销和包装,只能依靠他们来销售,这样不仅果农的利润会被压低,销售渠道也受限。

而这样的情况,在彭鸿康们回到新安镇后发生了改变。

2017年,大学毕业10年的彭鸿康和朋友一起返乡创业,创立化州市化润农业有限公司(下称“化润农业”),并牵头成立化州市曲径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了他们把荒山荒地打造为番石榴标准种植基地的故事。

“刚回到村子里的时候,果农们都不相信我们这些年轻人,后来看我们种植果树、销售水果都做得不错,就慢慢把水果也交给我们销售。”彭鸿康说,2018年8月左右,他们跟周边果农联合起来和快递公司砍价,因为形成了规模,寄出快递的量变大了,所以快递公司给了我们最优惠的价格,用商定好的标准箱装货,一箱快递费5元。

正是由于获得了快递优惠价,彭鸿康他们可以和水果市场上的终端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联系,可以自己做销售,而不用完全依靠原有的几家水果采购商。同时,他们也开发了现场采摘项目,通过该项目积累了较多线下客户群体,“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售价较为稳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彭鸿康说。

不过,就在一切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时候,果树种植的恢复期慢、病虫害多等问题又出现了。

此时的彭鸿康没有想到,一场比赛带来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最初参加培训和比赛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奖金补充现金流。农业种植周期长,风险大,因而从业者最缺的就是现金流。

2019年10月,彭鸿康和一起创业的朋友们参加了在佛山举办的创新创业交流培训。“刚进入培训班的时候,没有什么自信,我们几个来自基层的创业青年没有经验,也没有其他学员懂营销,培训结束后有个创新创业大赛,可我连PPT都不太会做。”彭鸿康提到,当时他们几个人经常找其他学员和老师交流,最后呈现的PPT其实是很多人的共同成果。

也就是在这次比赛中,彭鸿康拿到了第一个创新创业一等奖,20万元的奖金成为他创业遭遇瓶颈时的“一根救命稻草”。

“我拿到20万元奖金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郭老师买了他研发的有机肥,现在果园里的番石榴基本都采用了这种基质。”彭鸿康表示,在培训中认识了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院长姜峰和郭燕锋老师应该是他最大的收获,郭老师研发的有机肥能够帮助果树避免大部分病虫害,尽快恢复,从而增加结果次数。

此后,2019年11月,在姜峰的指导下,彭鸿康和一起创业的朋友们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联合站的5位青年除了都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牛哥(乡村科技致富能手)。

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一位牛哥的百香果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一位牛哥的百香果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如今,500亩番石榴种植示范基地已建成,而通过示范基地带动种植逾1000亩。目前,番石榴全部投产,带动了农户实现丰产丰收,同时,化润农业长期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果苗和技术服务。

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建立后,姜峰和郭燕锋每个月都会到新安镇跟牛哥们交流。5月中旬,正值广东炎炎夏日,他们又来到了新安镇,在一片新开发的种植区,顶着艳阳,开始规划起这片土地未来的种植计划。

此外,牛哥驿站化州联合站的牛哥们还成立了一个青年创业协会,协会里新加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95后的刘泽华在协会内负责线上营销,时常到田间地头帮助果农们直播卖货,而协会也给高校学生和新返乡青年提供了实习和就业岗位。

“标准化种植和引进新技术,让多个品种实现收益翻倍”

在广东省罗定市的素龙凤塘村,记者看到了百亩葡萄藤迎风而立的胜景,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种植的葡萄都是新引进的品种,最快的6月就可以上市了。

罗定市素龙凤塘村的葡萄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罗定市素龙凤塘村的葡萄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在葡萄园内,记者也见到了葡萄园发起人唐开章。

“2018年,我跟唐开章刚刚相识,那时候他卖出的葡萄不够当年支出,还欠着工人工资,不知道该怎么办。”姜峰回忆起当年和唐开章的相识如是说。

现在,素龙凤塘村已有230亩葡萄园,每年都有挂果,种植的新引进葡萄品种今年就可以实现保本。

据唐开章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他在东莞做过进口水果生意,当时正值经济高速发展期,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品质优良、规格统一的进口水果需求量很大。由于他的诚信经营,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也使他开始思考国内种植的水果销量不高的原因。

“我认为消费者更青睐进口水果主要是因为国内水果缺乏标准化种植和经营,既然我经营水果生意,为什么自己不能种植原生态、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标准化水果呢?”也就是这样的思考使得唐开章在2015年遇到人生第一位“贵人”时,适时抓住了返乡创业的机会。

2015年,唐开章偶遇一位广西桂林兴安县的朋友,他种植葡萄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当时,我问他,罗定适不适合种植葡萄?他详细了解罗定的气候和土壤后给了我肯定的回答,而且他说一年还可以收两茬,从6月采摘到10月都没有问题。”于是,唐开章前往这位朋友的葡萄园参观,拿着从园区随手讨要的葡萄苗回到罗定种植。

3个月后,葡萄开花挂果,有手指那么大。于是,唐开章决定开启自己的返乡创业之旅。

返乡后,唐开章和一起创业的几个朋友首先把地租了下来,并发动村民入股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唐开章表示,虽然发动村民入股这件事收效不大,但他和搭档们还是一直坚持着做了下去。

2017年,唐开章和搭档们成立罗定市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顺利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有收成的目标,于2017年10月1日开园采摘。

“当村民见到我们大棚葡萄园里的阳光玫瑰、金手指、奶香红堤、美国黑堤等品种倍受市民欢迎,并且每天吸引游人前来郊游、欣赏、采摘时,大家开始逐渐认可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合作社入股模式。”唐开章说。

2017年11月,唐开章他们成立了罗定市百事达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承诺3年内保本退出,为此吸引众多村民加入。不过,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经历了最想要放弃的时刻。

“2017年时,因为种植苗较小(树干细小),挂果量不多,卖出的葡萄不够当年支出,欠着工人3个月工资未发,向银行借款也没有借到钱。口袋里只剩下2元钱,连早餐都吃不起。”唐开章说,想起只能在葡萄园里喝白粥的日子真是心酸,这也让当时的他意识到提高亩产的重要性。

为此,2018年初,通过朋友介绍,唐开章拜访了姜峰,并在他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种植葡萄,出乎意料的是,园区很快挂满了葡萄,平均亩产突破1500斤,亩产平均收益2.5万元,当年下半年便实现了盈利。

“种植水果一定要形成规模,拥有了足够的亩产,才能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也才能提高议价能力,不至于薄利多销还赚不到钱,而亩产的提高就需要种植技术来帮忙了。”姜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姜峰(右三)和郭燕锋(右二)正在和唐开章(左一)进行种植技术交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姜峰(右三)和郭燕锋(右二)正在和唐开章(左一)进行种植技术交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罗赟 摄)

之后的2019年,唐开章他们又到华南农业大学脱产学习并参与浙江葡萄实训基地学习,进一步提升种植技术。学习到的新技术使甜蜜蓝宝石葡萄、红玫瑰、阳光玫瑰等新品种平均亩产突破2000斤,亩产平均收益4万元,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翻了一倍多。

如今,罗定市百事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已扩种至230亩,社员从最初的5人增至125人,现金入股和土地入股方式均有,由于收益的提升,新加入的成员也逐渐增多,今年以来,就有15名新加入者。

同时,合作社招收的固定工人和临时工大多是留守妇女,这样也让她们既可以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又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2019年底,罗定市顺天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选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心定向技术帮助该园生产广东优质葡萄。

姜峰和郭燕锋在葡萄园与技术人员沟通时还提到,要在园区装上高清摄像头,这样他们在广州也可以实时看到葡萄生长情况,以便提出更好的指导意见。

责编:吕江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