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刘香莲:建议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全国两会报道

刘香莲

刘香莲

今年,粮食安全是两会的热词之一,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带来了相关的议案、提案,刘香莲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宋集乡宋集村党支部书记刘香莲,已连续3年累计提交7份建议,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队伍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等领域,持续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她在今年的建议中提到,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发民展、粮食安全指示精神,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近年来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打造高标准农田,把集中打造“土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完备、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农田,作为粮食增产的根本举措。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0.7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5.86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粮食持续稳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粮食产能稳定提高。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单产大幅度提高,总产稳定增加。西平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1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95万吨以上。2019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212.03万亩,总产量达97.28万吨。其中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产量、质量同步提升。

三是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在稳定小麦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形成特色品牌优势。全县常年种植80万亩左右,70%以上商品粮达到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成为知名方便面和大型面粉加工企业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优质优价,每亩增收100元以上。“西平小麦”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荣登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真正叫响了“西平小麦”的国字号品牌。

四是推进规模生产经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补齐农机短板,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38家,家庭农场927家,土地流转41.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0%以上;土地托管11.3万亩,实行订单种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投入不足、种粮比效益低、高标准农田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亟待解决。

为此,刘香莲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市、产粮大县政策资金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投入。建议由目前的每亩1500元左右提高到2000元以上,取消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对前期已建标准不高的田间设施,取消提升年限设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建设重点,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配套完善灌排设施,提高抗灾减灾能力。配套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三是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给予项目资金倾斜,提升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实现把种养结构调优、经营规模调大、加工能力调强、产业链条调长的目标。

责编:吕江涛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