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杭州又现房抵贷入市 购房人称资金便宜当然要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一良|杭州报道

疫情之下,国内银行普遍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资金成本走低,近期网上出现杭州房产抵押经营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产市场的传闻,引发市场对企业经营贷流入楼市的担忧,记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

房产抵押贷款为何流入楼市?“这么便宜的资金肯定要想办法用起来”

5月13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杭州宋城景区附近见到张龙(化名)时,他正准备去附近某楼盘登记摇号买房。

张龙看中的这个新楼盘位于杭州西湖景区南面,目前仍在摇号登记过程中,预计中签率低于20%,大部分房源面积在100至150平方米之间,另有部分叠墅产品,单价约3.8万元/每平米。

由于临近景区,再加上周边配套近年来逐步完善,附近次新房每平米价格已达4.5至5万元。新房市场价格预计将达到每平米5万元。

“这个房子的价格和市场价之间估计会有100万到150万左右的差价,2年后交付,如果我摇中了,我还需要再筹400万元的购房款,我准备把房子抵押,用家里的企业申请一个经营贷款,我算了一下,2年的利息成本不到35万,房子交付后再出手可能会有100万元左右的盈利空间。”张龙说。

2016年,张龙的家人为他全款出资500万元在杭州主城区购入一套房产,现在某国有银行对该房产的估值接近900万。“打个7折,可以向银行贷款630万,但我只需要400万,现在银行1年期的房产抵押经营贷款利率是3.88%,3年期贷款的年化利率在4.2%左右。”张龙向记者表示,2019年以来,杭州房价平稳,而2年后,2022年杭州将迎来亚运会,房价有一定上涨空间,“如果这两年内房价再涨一些,可能摇号买新房的收益还会翻倍。”

无独有偶,在杭州开办超市的女企业主李萍(化名)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她正在向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申请办理房产抵押经营贷款用于买房。

在杭州主城区的庆春路上,李萍有一套市场估价600万元的房产,扣去剩余的房贷150万元,市值约450万元,李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450万打7折,是315万,银行最多给我贷款315万。”

疫情之下,银行加大对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受益于此,李萍此次房产抵押贷款的年化利率可能仅为3.8%。

而李萍的实际贷款用途主要也是“买房”。李萍准备贷款到账后,“200万在市中心买个小房子给爸妈住,100万元用于采购货品”。

而对于银行的监管,李萍认为不必担心,“银行肯定不会让你把贷款用于买房,但我们准备先把钱转给供应商,再想办法转回来买房,资金分散后再多转几次帐,特别是提现后,银行其实很难监管资金去向。”李萍说。

对于贷款到期后的还款问题,李萍同样不担心,“如果到时还不出这笔钱了,可以把新买的房子去做抵押贷款还钱,我做生意十几年,没有见过现在这么低的利率,我向来都是负债经营,这么便宜的资金肯定要想办法用起来。”

微信图片_20200515233148

银行称“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但难度有多大?

李萍向记者进一步表示,其所在的企业主“朋友圈”里不少朋友都在以房产抵押经营贷款的方式获取银行低利率资金,一部分企业主用房产抵押贷款改善企业现金流或归还前些年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资金,而不少企业主则是套用银行资金,购买当地房产或参与杭州限价新房的摇号。

一位杭州当地资深房产从业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杭州新上市房源大多采取限价摇号方式销售,新房和二手房之间存在价格倒挂的问题,也就是新房价格可能明显低于新房周边二手房的价格,特别是周边次新房价格,这一问题在2018年尤为明显,曾出现“万人摇号”的现象,这也为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牟利提供了土壤。

“往年有一些银行确实存在以住房抵押形式为用户提供消费贷、信用贷、经营贷,实则大量信贷资金流入了房产领域的现象。我们建议政府要优化新房限价政策,进一步控制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的问题,减少资金牟利空间;同时严控银行贷款资金流向,毕竟浙江资本比较活跃,在楼市里的表现尤其如此,曾经的‘炒房团’对市场影响就很大,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上述房产从业人士说。

杭州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业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其实,早在4月份,杭州、深圳、上海等地的银行系统就已注意到房产抵押经营贷款违规流入房产市场的问题。

4月20日,人民银行深圳分行紧急发文要求深圳自查房抵贷,自查结果显示,未发现支小再贷款信贷资金通过房产抵押经营贷形式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辖区存在个别商业银行有客户先全款买房,再以该新购置房产作为抵押申请经营贷的情况,但规模占比很小。

4月23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上海房地产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严禁以房产作为风险抵押,通过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等形式变相突破信贷政策要求,违规向购房者提供资金,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而在4月8日,浙江银保监局就曾对余杭德商村镇银行和浙江富阳恒通村镇银行开出罚单,两家银行因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而分别被罚款35万元和30万元。

该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银行对相关信用贷款有严格的审批和风控流程,禁止用于购房首付等国家禁止的用途,银行也会跟踪贷款流向是否符合合同约定,如果有客户改变资金用途,使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一经查实,银行方面肯定会依据合同约定严肃处理。”

责编 | 李慧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