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六保”守住发展底线

以“六保”中首要的保就业为例,明确了这条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不可能糟到哪里去,止跌回暖也就会来得更快。

《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葛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8期)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在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冲击下,“六保”要求目标明确、底线清晰。一连六个铿锵有力的“保”字,体现出对于困难和风险的充分估计。同时更重要的是,由其传达出的坚守底线坚定信心,可以在当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及时起到稳定预期、提振人心等巨大作用。

面对危机考验,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底线管理,是战胜危机乃至化“危”为“机”的最根本保障。以“六保”中首要的保就业为例,明确了这条底线,守住了这条底线,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不可能糟到哪里去,止跌回暖也就会来得更快。

危机面前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因信心不足、预期不明而引起的过度反应与集体“踩踏”,因此,这就需要在“风起于青苹之末”时迅速介入事态发酵,打破市场自我实现的负反馈进程。仍以就业为例,由于受疫情影响,企业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这个时候如果任由劳动力市场自发萎缩,紧随而至的必然就会是消费萎缩,进而使总需求加速下滑、企业加速倒闭、用工量加速下降……

但是反过来,如果能够在事态未趋恶化前,及时采取有力手段与有效举措,千方百计保住就业这条底线,就能稳住消费这个经济增长最大的驱动源(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7.8%)。同时,又由于我国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的占比也已经超过50%,而服务业,又恰恰是吸纳就业最多的部门,而且在同样的增速条件下,服务业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也是最多的,因此,这就在另一个方向上同样构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反馈进程。但是这个进程是正向的,而且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当然,“六保”中的“保”字已说明,“六保”所对应的任务具有很大难度。这些困难主要是由疫情本身所造成的,毕竟仅从目前已经呈现的事态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就已经远甚国际金融危机,而且这场危机在境外的蔓延至今还看不到终点,中国的“六保”要做好长期化、常态化准备。

“六保”的困难还有一些来自“保”的力度拿捏与范围控制无先例可循。因此,虽然中国在这场疫情考验中,对经济刺激的力度足够审慎,对精准施力的基调也始终坚持,但还是受制于形势过于复杂,以及多目标任务很难避免的相互不兼容性,出现了一些需要警惕的苗头。例如,必要的货币边际宽松,以及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性倾斜,在某些城市被投机客不恰当地钻了空子,出现了一些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已经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

因此,中央要求的“六保”具有两面性,其中一面是任务艰巨,另一面则是目标必达。相信只要我们同舟共济,持之以恒地把各项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做好,就一定能守护住中国发展的底线,为未来更大步地迈进积蓄更充足的势能,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2020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