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释放供给、压低价格才能拉动需求——宏观经济底部数据回弹能有多高?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毫无疑问。4月17日,国家统计局给出数据:一季度GDP收缩6.8%。许多情况大家早有预期,比如工业生产大量停摆;再比如,一般服务业停摆更严重,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会有增长;春节旅游停摆,重要消费窗口关闭,消费萎缩,等等。这些情况都已经从数据中体现出来了。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疫情不出现大的变动,中国一季度数据就是“疫情经济之下的底部数据”,未来必定回弹。但是,这个回弹能有多高?是不是可以自然回归疫前状态,甚至像有人预期的那样“消费会报复性反弹”?我们的观点是:会有一定的报复性消费的出现。清明节黄山出现的旅游小热、住房市场回暖都是重要证据。

但是,这样的回弹幅度不可过度指望,也不是有了拉动消费的政策就可以拉动消费。因为,消费增长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果收入预期不能有效提升,消费潜力就会被抑制,这是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的逻辑。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同期,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8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5%。这样的情况史所罕见,去年同期这个数据都是正增长8%以上,恢复到这样的水平尚待时日。

境外疫情还在扩展,尽管欧美不少国家准备5月之后逐步恢复常态,但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都不会很快恢复到疫前情形,甚至今年全年都不会。而且现在谁都说不清疫情发展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指望今年净出口会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拉动,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国外需要很弱,国内需要好于国外需求,而使得净出口负增长。这意味着今年的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形成消极影响。当然,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尚有983亿元的顺差,但那是因为一季度国外需求尚未受到疫情的重大影响,而中国出口被疫情压抑两个月,在3月份“报复性增长”所致。未来呢?说不清,至少我们应当看到制约中国商品出口的因素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所以从总体看,中国今年经济形势不容盲目乐观,而未来的关键更在于强大的内需拉动力量。这一点,国务院金融委4月15日会议已经给出明确指示:“关键在于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把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数据中还有一个重大看点,那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物价问题:前3个月,同比名义下降19.0%。消费下降致使CPI环比下降1.2%,但同比数据依然高达4.3%。什么原因?食品价格上涨18.3%。而在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上涨9.0%,猪肉价格上涨122.5%。为什么鲜菜、猪肉价格上涨如此之快?除了去年猪瘟影响之外,关键是疫情阻碍物流,使得城市供给紧张。

这明显是疫情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而使市场呈现一定程度“失灵”状态。鲜菜和猪肉都是国计民生之必需品,这类商品市场一旦发生失灵的情况,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就要补位。不是简单地投放库存,同时还要打击囤积居奇,甚至直接对价格实施必要的干预。绝不允许在疫情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一些人恶意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尽管从总体看,疫情期间商品供应保障政府工作成效显著,但基本生活价格的上涨还是加大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其实在这方面,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现在政府需要做的是:努力释放被疫情抑制的供给,尽快压低消费品价格,这恐怕才是国民收入下降之际有效拉动消费的根本之策。

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