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国内油价下调,设立“地板价”是为了保护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邓雅蔓|北京报道

插图:《中国经济周刊》美编 孙竹

插图:《中国经济周刊》美编 孙竹

3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迎来第三次下调。其中,汽油每吨下调1015元,柴油每吨下调975元,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下调0.8元,0号柴油每升下调0.83元,这是七年来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的最大跌幅。

对于此次调价的幅度,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线巡视员彭绍宗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近10个工作日看,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平均水平已跌破每桶40美元调控下限,国内成品油价格将按机制大幅下调至对应40美元/桶的水平,低于40美元部分不再下调。

这意味着,国内多数地区汽油迈入5元时代,且在国际油价未回涨时,将稳定于此。为何国内成品油价不能跌破40美元/桶呢?

彭绍宗表示,油价过高过低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过高将加大用油行业和消费者负担,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过低则会影响国内原油开采行业的正常发展,削弱自给能力,导致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不利于保障国内的能源安全。

以此次油价下调为例,私家车主和物流企业用油成本将大幅下降,比如油箱容量50L的普通私家车加满一箱油将少花39.5元左右;但会使得国内石油上游生产、乃至天然气生产(石油替代品)等行业利润摊薄,生产积极性得到打击。

“国际主要石油企业的平均原油生产成本在每桶40美元左右,因资源禀赋等原因,我国原油生产成本更高。生产成本是决定国际油价长期走势的主要因素。”国家发改委曾对划定“40美元/桶”做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当油价低于调控下限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未调金额不是直接留给企业成为收入,而是全部纳入风险准备金。根据《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征收管理办法》,将全额上缴中央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统筹用于节能减排、提升油品质量、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以及应对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实施保障措施的资金来源。

同样,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也设定了调控上限——130美元/桶。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上提或少提。

所以,“低不过地板价,高不过天花板价”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国内石油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未来,成品油机制有望实现完全市场化,但那仍需要一段时间。3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对成品油定价机制做了最新描述和展望:成品油价格暂按现行价格形成机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适时调整,将视体制改革进程全面放开由市场形成。该文件将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国内成品油“地板价”会持续多久呢?隆众资讯、卓创资讯等机构的原油分析师皆表示,随着国际原油期货跌破30美元/桶大关,疫情和沙特增产将持续利空国际原油市场,原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有翻身之力。所以下一轮调价窗口——3月31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而不作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国内成品油“5元时代”预计将持续至4月上旬。

责编:李慧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