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成为全球第二家“造车+ 造星”企业

吉利今年要“放卫星”?

继特斯拉之后,吉利成为全球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

p72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琦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5期)

继2月份吉利与沃尔沃发布合并重组公告之后,近期吉利又有大动作。

3月3日,在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台州分会场上,由吉利科技集团打造的吉利卫星智能AIT中心正式落户浙江台州。

继特斯拉之后,吉利成为全球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

今年将发射两颗低轨卫星

按照规划,吉利卫星智能AIT中心将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

作为一家造车企业,吉利突然宣布研发并发射卫星,是否是心血来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吉利就开始了针对“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布局,并于当年战略投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空道宇”)。

天眼查数据显示,时空道宇创立于2018年,吉利科技有限公司的孙公司持有其70%的股份。虽然该公司看似层级较低,但李书福亲自担任公司董事长。有媒体评论称,这或可以说明李书福对该业务的重视。

据悉,时空道宇在2020年将首发双颗低轨卫星,全面展开全球首个低轨导航增强卫星系统的商用验证。同时,计划2020年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吉利方面表示,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将为天地一体化大出行夯实底层架构,是吉利科技转型的助推器。

不过,造卫星的投入,也是吉利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天风证券预计,我国或诞生一到两家世界级卫星互联网企业,对标美国SpaceX(Starlink)建设计划,或需8年入轨1.1万颗;2028年预计我国卫星互联网总收入或可达580.5亿美元(约合3993.84亿元人民币)。

“由于造卫星周期长、投入大,在这个过程中,并购来的技术能不能为我所用,最后转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会对企业的现金流和各方面都是一种挑战,企业还是需要量力而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汽车+卫星是车企必备?

在无人驾驶场景中,需要绝对精准定位且低延迟才能保证驾驶安全,因此对高精地图要求达到0.5厘米级。这背后是海量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的全链路技术。有媒体发文称,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支撑,未来无人驾驶将成为无稽之谈。

吉利方面表示,计划验证的低轨卫星可以为高级别智能驾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并强调,此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所有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

这意味着,在无人驾驶关键技术领域,吉利汽车采用了自主解决方案。

盘和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汽车+卫星是5G技术落地的一个方向。低轨卫星一体化目前已经成为大型企业重要的竞争领域,国内和国际上有实力的车企可能会积极跟进。“吉利集团本身有出行的需求,因此‘造车+造星’对其自身的战略意义是有必要的。”

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中60%将实现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模式;美国、欧洲和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36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017—2030年)约24%。

吉利方面表示,全面布局商业卫星领域还将赋能吉利控股旗下共享出行及低空出行领域,并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吉利还将立足航天技术,与智能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

盘和林认为,从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角度来说,宏观政策等各方面可以积极支持类似企业造卫星。不过,车企是否都要投入到“造星”上来,还需要考量。“在无人驾驶、智能出行这一块,国家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提供基础性、公共性的服务,例如铁塔公司一样。这方面希望能加强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

李书福能否成为中国的马斯克?

危机感强烈的企业,都试图在这一场太空竞赛中占领一方资源。在距离地球200~2000公里的低轨道,OneWeb、Space X、谷歌、Facebook、波音等巨头,掀起了一场航天设备竞赛。据统计,国外已经发射和提出要发射的低轨宽带星座卫星总数已经超过1万颗。

吉利开始涉足卫星领域后,也将汽车制造厂商的竞争从陆地烧到了太空。

吉利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近10年,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总投入累计超1000亿元。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投入超210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总收入比例为6.4%。“从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从研发车联网系统、车载芯片到布局低轨卫星。吉利积极布局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天地一体化立体出行生态’将覆盖未来所有出行场景,推动吉利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据了解,针对未来大出行领域,吉利接下来还将参与建设全国第一条支持智能驾驶、无人管理的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智慧高速。此外,下一代交通工具的空中出行也在布局之中。

李书福曾表示:“全球发展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创新速度、变革力度。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吉利控股主动迎接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推动出行领域变革,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从造汽车、造卫星,到智慧出行,李书福对于吉利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思路有些“不谋而合”。李书福能否成为中国版的马斯克,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盘和林说,从战略布局来看,李书福的魄力还是比较大的,当年并购沃尔沃以及当下各方面的布局都比较超前。不过,他能否成为中国的马斯克,只能留给时间去证明。

2020年1月,随着“星链计划”第三批卫星发射成功后,特斯拉市值一飞冲天,成为仅次于丰田、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汽车公司。吉利方面是否会和特斯拉一样,估值迎来大幅上涨?

盘和林分析,从市场估值方面看,特斯拉的股价波动给了资本市场可参照性,短期内对吉利来说可能会带来利好,但长远来看,从概念到落地、真正商业化,需要一个过程。企业的估值能否上涨,关键还是要看企业最终掌握技术的水平。


2020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