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投资人眼中的黑天鹅:“深蹲”后的中国经济会更有韧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他们如何看待这场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企业和创业者应该怎么看和怎么办?2019年已经在捂紧钱袋子的投资人会不会更谨慎?哪些行业会受到重创?哪些行业会逆市成为风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3、4期合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头号“黑天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攻坚战也时不我待。

前瞻经济大势与产业动向是投资人们所必需的,而相比学者们,身处一线的他们也离“炮火”更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他们如何看待这场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企业和创业者应该怎么看和怎么办?2019年已经在捂紧钱袋子的投资人会不会更谨慎?哪些行业会受到重创?哪些行业会逆市成为风口?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周逵:

“深蹲”后中国经济会更有韧性

我们在贸易摩擦的压力之下又遭遇了全国范围的疫情,可以料想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肯定是巨大的。

这个特殊时期就像是一个深蹲,起来之后中国经济会有更大的韧性,受挫行业会逐步恢复,新生行业会快速发展。从行业影响来看,大部分线下服务型企业都会遇到很大挑战,如餐饮、旅游、商场、影院、教育培训、家政等等会受到很大影响。但同时人员工资、房租、存货、贷款偿还等开支压力还在,这意味着不少企业现金流安全面临较大风险。

而对地产、城市交通运输这类泛空间领域的经营者来说,疫情既给他们的现状带来深深隐忧,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机遇。此外,疫情对公共卫生应急和救治、医疗和科研体制、社会各职能协作等是一个高强度的实战考验,疫情之后,相信至少这些方面也会有较积极的改革和提效。

红杉的被投企业有几百家,基本能看到各行业影响的晴雨表。我们自己的投资节奏不会因为疫情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医药健康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重点投资板块之一,红杉中国投资医疗健康行业已超过10年。这次疫情之后,应该会令大家更关注健康、关注医生、关注医疗。

总之,产业投资机遇和投资企业的经营结果,都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缩影。在不断谈论各种理念和投资领域的背后,我们都知道:国运才是我们成功的基石。

承奇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海青:

疫情影响严重,但无需悲观

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肯定会是巨大的,但也无须特别悲观。

回看此前类似的情况,其实疫情对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是相对短期的,危机过后的自我修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各行各业的需求自然会反弹,甚至会有报复性的反弹;二是政府一些逆周期的调节手段会马上跟上;三是疫情催生出来的新的业态和新的机遇,一定会带来新的增长,只是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可能会比较严重。

从具体行业来说,一是受疫情影响很大且长期恢复比较困难的行业是非常依赖线下和人口密集的行业,这些行业本身就在面临用户消费习惯改变而带来的巨大冲击,比如餐饮、KTV、影院、共享办公,尤其是那些现金流不好的企业,会很快被淘汰出局,因为即使行业复苏了,他们也撑不过黎明前的黑暗。

二是会受到重创但短期可以恢复的行业,比如运输业、旅游业、制造业,它们是因为疫情影响而造成的突然停滞,这种被压抑的刚需是会随着疫情过去和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出,而产生报复性增长。

三是因为疫情会带来增长、未来有比较好投资机会的行业,比如云服务和相关产业链上平台和内容开发的行业,疫情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比如直播、线上教育、云办公,都依赖于云服务。云服务基础建设已经有10年了,投资关注度一直很高,估值已经比较高,但是对于平台和内容开发的项目,还没有太多关注。

再比如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化的仓储和物流。虽然过去也是风口行业,但落地场景和商业回报有限,这次疫情过后,会有更多人开始看到无人化的重要性和适用性。另外还有医疗行业和保险行业,其实现在已经能够看到需求上升的势头。

2019年开始,投资人的钱袋子捂得比较紧,今年会不会更紧一些?答案是肯定的,投资人会变得更加谨慎。疫情发生前,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投资人普遍对2020年的股市还是比较看好的,但是因为疫情,很多投资人表示,今年的投资仓位会偏向债券,不太愿意去承担风险。

目前疫情的拐点还没有出现,因此政策的拐点也没有开始发力,所以现在去讨论经济的拐点还为时尚早。

不过,我们能够看到政策层面扶持经济恢复的力度已经在不断加大,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这些政策的“水”能不能真正流到中小企业那里,毕竟全国用工80%的劳动力是在中小企业里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且政策一定要直接和奏效快,不能采取年底返还那种长期手段,因为很多中小企业很可能都活不到那个时候。

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

疫情“教育”所有公司回归价值

由于疫情对于第三产业(服务业)造成的影响要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大得多,而2003年,第三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在三分之一左右,现在第三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则已经超过了60%,这意味着此次疫情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会比2003年时要大。

这次疫情发生在春节,很多人与自己的工作地点是物理分离的,不仅有返程的问题,也造成有大量劳动力不在工作地点,所以才有了浙江、广东去“抢人”复工的情况。

不过,也有好的地方。那就是现在整个互联网基础设施和17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信息通讯和远程办公的方便性,可以解决很大问题。

从行业角度看,很多观点认为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协同办公等会成为风口,我也认同。但我想强调的是,也需要关注企业发展的持续性。疫情期间的“被迫”使用确实能够起到市场教育和转变观念的作用,但能否持续创造价值才决定长期的发展前景。这段时间的数据会造成有的企业会被高估,有的企业被低估。企业要练好内功,真正创造价值,否则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

疫情教育了所有公司,要更加注重价值本身,而不是只追求连接数量,因为质量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疫情之下,很多公司开始讨论要开源节流,关注健康的现金流。但其实这本来就是创业公司应该有的状态。只是过去经济态势良好,创业者总觉得会有人给我投资,会有人给我续命。

所有行业、所有公司都会因疫情有所转变。虽然2019年资本市场整体偏冷,投资人的出手次数远小于2018年,投资机构也纷纷捂紧钱袋子,疫情之下确实会更加谨慎。但是,其实头部项目的争夺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回归价值的表现。就像某一年的新生儿出生率很低,但等他们高考时,清华北大依然是难考的。因为冬天还敢于出来游泳的,肯定都是身体最好的。

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郭如意:

疫情对行业影响两极分化严重

无论是我国GDP的基数和增速,还是互联网渗透率和投融资数据,对比2003年,本次疫情的宏观环境不同,才是挑战的真正所在。尤其是最近两年,市场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疫情只是加剧趋势而已,这是我们对此次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基本判断。

2019年投资机构已经变得比较谨慎,而今年春节后,我们对头部40家投资机构做了一次调研,数据表明,有50%机构将在2019年基础上采取收缩策略,但因为疫情带来的收缩只占到5%左右,所以短期内疫情可能影响工作节奏,但是整个投资的战略不会因此发生重大的调整。

因此,大家肯定是长期看多中国经济,否则我们都没必要在这里创业和投资,历史上国内外多次重大疫情后的经济表现也已经给出答案。

不过,从行业视角来看,疫情对行业的影响会是两极分化严重的,线上受益显著,线下的挑战会较大,技术价值进一步凸显,而对某些行业的改变甚至可能是根本性的。比如,医疗健康、在线教育、企业服务、大文娱等会是利好,而餐饮等线下消费场景、物流、出行会受影响。不过受负面影响的行业也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比如,交通出行和物流相对刚需,影响会比较短期。

不管是疫情带来的变化,还是大环境的变化,我们都想分享一个“369法则”,即至少假设3个月业绩是低于预期的,至少留足6个月的融资期,至少要留足9个月的现金流。创业者一定要做最坏的打算,这样才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越是灾难,越是困境,创业者越要有借假修真的心态,否则在“黑天鹅”事件面前会手足无措。

最后一点是算账、算账、算账。砍掉烧大钱的业务,淘汰不产出的员工,停止不效率的探索。灵活运用各种融资工具,股权、并购、可转债、风险债等等,及早安排、落袋为安。

今天的时点就是do or die,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只要看到短期内的疫情,而是更多地要看到大环境带给我们的压力和紧迫感,立刻行动起来,参与升级变革,活下去并活得更好。

华兴新经济基金管理合伙人杜永波:

“黑天鹅”背后也蕴藏着巨大机会

此次疫情的影响和冲击短期来看,相对集中在交通、旅游、餐饮、零售等较多依赖线下场景的行业。而针对以线上业务为主的企业和to B类的公司,总体影响还有限,对于部分纯线上娱乐、教育、办公、内容社区以及部分生鲜电商上门配送企业还有短期利好。此外,疫情也会加速行业进行洗牌和整合,劣质企业会被淘汰,头部优质企业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领先优势。

疫情之下,所有创业公司都必须接受一个现实:资本市场节奏会整体放缓,新的融资周期势必会被拉长。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维护公司及上下游供应链健康运转是企业生存的首要命题,确保现金不断流,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对于一些人力密集型或过于依赖线下的企业,应积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IT或自动化技术把公司做“轻”、如何在业务中积极扩大线上的部分,以及如何把业务模式调整得更为弹性。

这次疫情其实也提醒大家,一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非常关键。创业企业应该居安思危,保持合理的现金流以应对突发事件。投资人可能也会变得更加稳健,更加注重被投企业的造血能力。在未来考察项目时,投资人也应该假设项目如果在面临类似风险的极端情况下,是否能够挺过去。

另一方面,这次疫情可能会加速一些行业的崛起,比如远程办公、协同办公、视频会议类应用以及网上教育等。大家通过这次疫情,发现其实远程办公、远程教育也很便利,用户体验也很不错,相当于完成了一波快速的用户教育,有可能给这些企业带来一波新增用户红利。

此外,在to B领域, 这次疫情从中长期来讲会是一个正向的催化剂。无论是产业变革里的智能制造,还是企业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都让大家看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大数据的广泛应用、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普及、AI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利用等会加速发展。而作为基础设施的5G及物联网,也即将迎来真正的爆发期。

而且疫情之后,国家一定会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创新技术,降低各方面对于人力的依赖,提升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能力,真正提升国家各方面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历史之鉴,“黑天鹅”背后亦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2003年电商飞速发展,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中国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疫情之下,创业企业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打造更有弹性的业务模式。投资机构也不应该恐慌,而应该积极抓住疫情带来的投资机会,坚定地投资看好的方向和标的。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