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深度调查:企业复工有六难

几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复工复产。截至2月24日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浙江的复工率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

编者按

防控疫情迫在眉睫,复工复产时不我待,如何做到两手抓,怎样才能两不误?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面前的迫切问题,也是对地方政府化解矛盾、平衡各方的治理智慧的重大考验。

为此,《中国经济周刊》在全媒体平台展开“防疫、生产两手抓”网络调查,了解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展、遇到的难题和有针对性的做法,并得到了全国各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反馈。

根据反馈情况,现推出调查报告《企业复工有六难》和“防疫、生产两手抓”系列报道,展现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复工复产上遇到的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复工复产独家独家调查|“防疫、生产两手抓”系列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永华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3、4期合刊)

停工、停业、停产,封村、封路、封小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国各省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一个多月来,全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有多大,已经有无数的个案和众多宏观的分析。

当下,只有快速复工,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没交的订单赶出来,把该花的钱赶紧花出去,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就像黄奇帆担心的那样,就怕疫情没有了,工厂也没有了,社会失去了造血的机器,这比起疫情本身其实更可怕。

几乎所有的企业、所有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复工复产。截至2月24日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浙江的复工率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

然而,要全面复工仍然困难重重,尤其是对很多中小微企业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唐僧西游般的“升级打怪”之旅,需要突破重重难关。

第一难

审批难,有的地方复工要准备21份材料

“停工不要批,复工为什么要批?”一家制造企业高管这样问。

他的提问无人回答。而他们遭遇的现实就是必须批,而且是层层审批,多个部门审批。

有的企业申请复工盖了8个红印章;有的企业被要求填15个表格、2份承诺书,制定1个应急预案、1个复工方案、1套食堂防护措施和1套宿舍防护措施,共计21份材料。

而这些企业的境遇还不是最糟的,更糟糕的情况是,连交材料、盖萝卜章的机会都没有。

据《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解,截至2月24日,尽管很多地方推出复工复产政策,但主要还是以优先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规模以上企业为主,中小微企业申请复工手续的确很难。2月上旬之前,有的地方复工审批每天的比例不足申请企业数量的1%,更有的地方干脆就不受理复工申请。

据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2月11日消息,截至2月10日12时,东莞市累计开工复工的企业有4491家。

而据天眼查查询数据显示,注册地为“东莞市”的企业数量超过30万家,其中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之内的小微企业数量占比约为1/3。如以这个数据为基数,则东莞市的复工率不到2%。

有江苏的企业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所在的园区大约有700家企业,到2月18日,拿到复工批准的一共还不到30家,复工率仅4%。

据《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现阶段不少地方官员抱有一种心态认为,复工出了疫情一定被追责,而经济指标掉下来一点没人会被追责,这或是复工积极性不够的原因之一。

中央要求及时纠偏。

2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2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2月17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称,浙江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已从原先的疫情防控为主,转变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全省四分之三以上的县(市、区)已处于较低风险等级,完全有必要也有条件将复工复产提上议程,要全面打通省内交通要道,为货畅其流提供“动脉”支撑,让材料运得进来、产品卖得出去。

自2月17日起,江西取消因疫情防控对各类企业、建设项目复工复产的批复手续,复工复产改为报备制。

同日,广东省中山市宣布取消以备案、承诺等形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清理取消对企业超出防疫必要的复工条件和要求。

2月22日晚,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出《致广大客商朋友们的一封信》提到,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聚集了500多万产业工人。百度迁徙大数据显示,至2月21日,东莞已连续10日在全国热门迁入地中排名前三,其中6天排名第一。

为支持企业复产,东莞出台“助企撑企15条”,为企业提供30亿元转贷支持,动员市镇村三级减租15亿元以上。面对企业复工难题,东莞推出“助企复工10条”,实行员工返莞交通补贴、企业招工奖励等一系列大力度的“干货”措施,目前1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近八成。

一夜之间,形势逆转,看这情形,取消复工审批已是大势。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地方,要快速跟上了。

第二难

人员到岗难,复工企业员工到岗率普遍不足50%

唐僧西天取经拿到了通关文牒,还要有人干活才行。企业拿到复工批文,但员工到不了岗,还是无济于事。

疫情之下,多地实行网格化管理,封村封路封小区之后,原本顺畅的出行变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个口罩就能让人出不去。家住湖南邵阳,在深圳一家小型模具厂上班的杨伟说,邵阳当地参与防疫的公务员每天可以领两个口罩,但是普通人在乡下药店根本买不到口罩,根本出不去,没办法去深圳上班。

当前,封村封路的做法仍普遍存在。湖南娄底一村民反映,人员出村必须到村委会开路条,但前提是要先拿到镇医院开具的个人健康证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却成了个死循环:“我出不了村,怎么去镇里开健康证明?”

浙江宁波的一位读者向《中国经济周刊》反映,“一边是复工,一边是公运(公共运输)未通,农村到县城或者市里没法到,即使到了火车票也难买。我在宁波,我们工人很多河南、安徽的,现在虽然开工了,但是工人返岗率不到40%。”

湖南一家公司称,其在济南和天津的子公司已经复工,但只能本地人上班,湖南人员不能回济南,湖南车辆不能进济南,如果进入需要找地方隔离14天,这带来很大的困扰。

2月16日,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公布令第14号,其中第一条明确指出:各县(市、区)除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决定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城市小区、农村村组外,对其他实行流动性管控的城市小区、农村村组,进出人员和车辆分别进行必要的体温检测和消杀后,一律予以放行,不得限制人员和车辆通行。

江西赣州的家具厂商反映,在省政府限制人员、车辆通行的政策松动后,2月17日一些乡村才开始慢慢放行。

不过,即便有政策保驾护航,企业人员“出不来”的情况依然存在。

“现在省里的人员通行政策是放开了,但真正的责任都压到了一线的村委、社区身上,他们是不让放人的。”南昌赣江新区某组团内部人士坦言,2月18日有一家年前有400工人的企业报备复工,而复工人数仅有150人。

“我们说派车去乡镇接员工复工,乡镇工作人员却称车辆进不来,即便车辆进去了,最后也出不来。”这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未复工的250人大部分来自江西上饶、九江、丰城等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这些地方乡镇还是不敢放人。”

该内部人士称,他所在的组团属于较为集聚的电子制造类产业工业园区,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10家企业,整个工业园区企业的复工率不超过45%,“当下企业面临的主要还是人员短缺问题。”

为了让员工复工,浙江多地放大招抢人。杭州开通农民工专列,政府买票;东阳15辆复工大巴星夜兼程,从贵州运送人员回浙复工,全程警车护送。据媒体报道,义乌市委书记下达死命令:24小时在线接收企业复工申请,就是半夜12点的申请也要办好。符合条件?秒过;买不到口罩?政府专人联系采办;对方省份不放人?政府出面协调;员工自行返回义乌?路费报销;企业招到新员工?每人补贴1000元。

谁能抢到人,谁就抢先一步重启发展的按钮。

那些还在盲目阻挠劳动者返岗的地方要注意了:2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除疫情严重和扩散风险高的地区外,对限制劳动者返岗的不合理规定要坚决纠正。

第三难

防疫物资保障难,只能各显神通

有了批文,员工也来了,企业该发愁怎样才能弄到当前非常紧缺的防疫物资了。

各地关于复工的政策大同小异,企业配备防疫物资是前提。比如,广东中山要求企业做好口罩、测温计、消毒水等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和发放工作,返岗员工必须佩戴口罩。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员工数量和场所等实际情况,设置医学观察点,观察点宜设置在相对独立、生活设施齐全、通风情况良好的区域,工作人员负责体温检测和发热人员管理。

“工厂复工必须有充足的口罩等物资的准备。”江铃汽车一家已复工的上游供应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倘若企业上报给所在工业园区的复工人数为100人,要按每人2个/天,储存15天以上的量才允许企业开工。”

而据《中国经济周刊》调研了解,企业很难买到口罩等防疫物资,而随着工厂复工率提高,对口罩的需求量更大,他们担心会更难买到。

“企业复工前对自己也会有一个判定,没有达到一定的物资储备量,企业自身也是不敢贸然开工的。”上述南昌赣江新区某组团内部人士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2月19日,中部某市常委会会议上,主管领导说,在2月底前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工,至于防疫物资能否保证,就看各企业和政府安排的对口联系人员各显神通,反正必须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

湖南一家年营业收入约4亿元、员工人数近400人的制造企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提供他们的防疫方案:复工前,企业已经专门聘请专业消杀公司进行了公司全域范围内的环境消杀,包括各生产区域、办公区域、住宿区域、用餐区域、公共空间等。

还有一份详细的防疫物资清单:“疫情发生以来,公司共采购了3万个口罩入库(30天用量),75L75%酒精,70L84消毒液,根据过去一周的消耗来看,公司每天消耗口罩大概1000个,消毒液5L。”

该公司2月19日提供的采购记录显示,口罩是主要的防疫消耗品,一次性医用口罩3.5元/个。

不过,即便企业愿意付出这笔成本,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都难以获得这些市面上紧缺的防疫物资,这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还有部分地方政府要求做好返岗员工的核酸检测,这更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

第四难

疫情责任承担难,急需设立特种保险

通过前三关,企业顺利复工,但企业主头上还悬着一把利剑,让人提心吊胆,那就是万一因为复工出现聚集性感染,谁来负责?

东莞当地媒体消息,2月15日,龙华区福城街道对复工企业进行“回头看”检查时,发现辖区复工仅一日的新某(深圳)有限公司存在复工后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现场随即查封,责令其停工整改。

2月16日,杭州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和建设工程复工复产的通知》,明确企业复工“六个必须”,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主动配合属地政府开展防疫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自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杭州有企业负责人说,现在只能考虑尽快复工的问题,再不复工,企业就要垮掉了。至于复工后万一出现新冠肺炎感染的情况,要怎么承担责任还顾不上去想这个问题。

还有一些地方要求企业复工必须交保证金。比如,江苏连云港经济开发区要求,企业法人代表需个人向区防控办(区财政局账户)上缴保证金10万元。企业车间主任保证金5万元,班组长保证金2万元,职工个人两个月工资,需上缴到企业自己的防控办。

但在舆论的压力之下,该开发区最终没有执行企业复产法人代表保证金制度。

一家国有企业的高管坦陈,复工风险大,先不说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如果有员工感染患病去世,很可能要面临每人两三百万元的赔偿金额。“公司现在对全员复工还是比较谨慎。”

不过,2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明确表示:不是从事新冠肺炎预防和相关工作人员,感染新冠肺炎不能认定为工伤。

江西南昌一家施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按照规定,企业要复工必须签订责任状,压实防疫责任,如果企业复工后出现聚集性感染,哪怕只有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也要按照安全事故处理。这意味着企业参加招投标会受到限制,被竞争对手诟病,承接业务就很难,甚至导致企业关门。“这就非常严重了,风险太大,谁能保证不出现这种情况呢?就算可以复工,我也不敢复工。”他说。

在目前的风险责任制度下,复工还是不复工,是艰难的选择,甚至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选择。

针对当前复工企业在员工人身安全、营业中断损失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建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保险机构加大力度设立特种保险产品,以满足企业的保障需求,免除他们复工的后顾之忧。

第五难

产业上下游配套难,急需畅通物流,打通产业链

满员复工之后,企业又将面对什么新的障碍?

“我们2月10日开工,两天后,仓库就堆满了,货出不去,复工有什么用?”2月17日,湖南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副总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他们复工复产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物流。

该公司的原料运输主要通过水路,走航运经长江抵达岳阳码头,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但是,公司生产的货物发出去主要走公路运输,公路运输遇到了障碍,没办法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

他说,公司正在想办法解决,也愿意承担一部分额外成本,如提高运费价格,可没有司机愿意跑。一趟车出去跑长途送货,短则一两天,长则好几天,车加油的问题不大,可只要一出现点故障,要维修就头大了,现在几乎没有修理店开门;司机要吃要喝要休息,饭店、宾馆也几乎不开,路上有时候买瓶水都不方便。“这些还是次要问题,主要是出去一趟可能就被挡在路上回不来;如果顺利回来了,至少要被隔离14天观察,谁还愿意跑?隔离这14天的工资谁来发?”

发不了货,下游的经销商只能干着急。这位食用油企业的副总经理说,公司有生产基地在岳阳,毗邻湖北,隔着长江遥遥相望却不能送货;在湖北有不少经销商,没办法进货,原来的存货都快卖光了。

食用油生产的副产品之一是豆粕,用于饲料生产。但现在物流断了,他们供不了货,而湖北不少养殖企业现在很艰难,养殖场买不到饲料,很难熬,“鸡都只能喝水了。”

湖北是养殖大省,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湖北日需饲料近12万吨。而截至2月15日不完全统计,全省440家饲料企业中,有95家饲料企业已复工复产,有173家饲料企业申请复工,日供饲料1.63万吨。

日需饲料近12万吨,而日供饲料1.63万吨,缺口依然巨大。

这仅仅是一个小案例,但反映了一个产业链上的系统性问题。物流断了,整个上下游就断了,企业自身难以解决这个困难,甚至是单靠一省一地也很难解决。

一家市值超千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总裁分析,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包括,一是市场需求比较低迷,国内工程项目开工率很低;二是从生产看,员工复工到岗受影响,物流和上下游供应链均受影响;三是有产品发不出去,有的产品运到一些地方都被劝回,国际市场要检疫、清关就更困难。

江西赣州市南康区的家具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原材料、销售市场“两头在外”。有当地家具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称,受疫情影响,外地的原材料进不来,赣州港没法清关,政府允许复工,但企业还是没办法。

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也反映说,其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出口,但现在没法检疫、清关,公司人员也出不了国,复工也没有用。

上述千亿级企业总裁认为,全球生产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供应链复工起码要达到60%的比例才会有协同作用,才适合龙头企业全面复工。

第六难

现金流难,需要金融财税齐发力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还不够,企业复工后要活下来,还要有充足的现金流。

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认为,停工停产致使企业收入锐减,错失春节消费置业黄金期,但同时房租、员工工资及社保、利息等费用刚性支付,企业现金流压力剧增。

东莞一位从事原料制造行业的小工厂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受复工时间拖延影响,企业的资金已经出现了“断流”的迹象,如果3月初左右还不能复工,那他将会关闭工厂,就地遣散工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调研了995家小微企业,结果发现,34%的企业称他们只能维持一个月,33%的企业可以维持两个月,近18%的企业可以维持3个月。

各地对企业复工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小,一些从未获得过商业贷款的企业与银行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报道,疫情期间,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实施方案》,给出诸如加大信贷资源配置、扩大并下放信贷业务权限、放宽突破借贷制度权限、简化业务流程、实行利率优惠等16条“干货”。长沙芙蓉口罩厂就是获益者之一,用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1000万元贷款,这是该企业自成立以来获得的首笔商业银行贷款。

为支持企业渡过难关,2月18日,国务院送出大礼包:除湖北外各省份,从2月到6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从2月到4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使企业恢复生产后有一个缓冲期。同时强调,加快落实已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