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大商超的逆袭之路:“蔬菜保卫战”

半夜闹铃、一菜难求、订单超时……对于订单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和要保证供应零售商超而言,这个特殊阶段每一天的“蔬菜保卫战”都是一场硬仗。

屏幕快照 2020-03-02 下午8.16.48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3、4期合刊)

p58-1

p58-2

p58-3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群聚集,线上买菜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群聚集,线上买菜成为不少家庭的新选择。

每天凌晨4点,生鲜快消数字零售平台多点Dmall武汉经理孙亮不用闹钟就会自动醒来,仔细看订单的具体数额。武汉封城以来,仅仅从农历腊月二十六到正月初七这10天,全平台到家订单量比上年同期增长95.3%,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25.7%。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物美石景山老山服务网点店长杨斌起得更早,因为他必须在当天完成所有前一天本社区居民下的订单,由物美集团组织专用配送车辆,配送至社区指定地点,因为社区的居民要在规定时间内无接触自提,以避免超市排队购物,减少人群规模集聚。

疫情之下,很多菜市场、小超市、小卖部都已歇业,加上一些防疫措施带来的不便,保证大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市场供应重担就落在了那些大型超市身上。

半夜闹铃、一菜难求、订单超时……对于订单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和要保证供应零售商超而言,这个特殊阶段每一天的“蔬菜保卫战”都是一场硬仗。

人手、履约、运力三座大山的考验

“春节期间,随着疫情不断发展,蔬菜、肉类等民生商品需求大幅增长,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很多消费者为了避免到人流集中的超市购物,都选择了线上下单配送到家的模式,因此到家业务单量成倍增加。春节期间多点和各大电商一样,普遍面临人手紧缺、运力有限,‘履约难’问题突出。”物美方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受疫情影响,线下商超到店人数明显减少,各地消费者转向线上购买,订单激增。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到物美、家乐福、沃尔玛等多个提供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服务的大型商超走访,不少商超都表示最近订单量暴涨,配送时效相较日常有所延迟。此外,在产品价格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涨幅,尤其是消费者日常必需的生鲜食品。

据家乐福公布的数据,北京和天津两地大年初三的蔬菜订单量为80吨,初四达到161吨,初五就已经到了220吨。

不仅蔬菜、水果、方便面被顾客买空,连平日里购买频次不高的米面粮油都成为畅销品,“就连老干妈和豆腐乳都有囤货的,有的顾客一次性买了6瓶各种酱料。”一家商超的销售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对此,物美集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特殊时期,用特殊办法。为确保民生商品供应,节前物美就把储备库存全部发到门店;为了锁定货源保证供给,物美提前向农户支付货款,确保放心平价蔬菜销售。同时,物美自有蔬菜基地、物流车辆从云南、广西、福建、山东、河北等多地蔬菜基地24小时不间断调运蔬菜。物美采购团队春节期间蹲守在河北玉田、山东临沂等冬储白菜产地,24小时发货保障北京市场供应。

目前,物美在北京地区的蔬菜日销售已突破200万公斤,还在针对紧缺的叶菜加大供应,并设立3亿元平抑物价保供应专项基金,用于额外加大投入,平抑蔬菜等民生商品价格上涨。

“面对生命,唯有良心。我们在集团总部设置了指挥中心,每天随时掌握各类信息,做好保价格、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的‘四保’工作,实现物美人在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物美方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零售行业供应链的较量

“起是靠流量,生死供应链。”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这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如黑天鹅一样,对零售企业供应链和到家模式是一场考验。

一端是零售端寻求货源,一端是基地端运不出来。

例如,蔬菜基地山东寿光的菜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都是大棚菜,成熟很快,但人手根本不够,采摘、包装、运输都有困难。”因为在疫情下,寿光不少地区依然进行封路、封村的管理。

对商超来说,整个生鲜供应链链条被隔断的背后,有诸多因素。在上游生产环节,各地乡镇封村封路、工厂停工停产,导致农产品很难运输到外界;中游批发环节,全国各大一级批发市场的采购量急剧下降;下游零售环节则面临运送人手紧缺等问题。

一般情况下,生鲜农产品的物流为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配送到零售商,或者零售商自行前往基地采购,而无论哪一种形式,在春节加疫情的特殊期间,都是十分困难的。在疫情的影响下,虽然已经陆续复工,但是物流运输环节根本无法保障。运费翻倍,成本极高让中小企业无法承受,且无车愿意接单,尤其是无法找到送货到南方疫情严重地区的车辆。

因此,对于大型商超来说,做到春节不打烊的背后,不仅仅是一腔热血,更需要技术支撑和供应链经验的积累。

大商超发力新一轮角逐

目前,生鲜到家的主流解决方案有前置仓、超市到家。超市到家又可以分为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两类。

到家服务并非新鲜事。最早到家服务的兴起,是由于餐饮外卖配送的发展。2015年,每日优鲜等以纯前置仓模式做生鲜到家服务;盒马鲜生则用店仓合一模式推广生鲜商品半小时达;此外,以京东到家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平台模式,通过连接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国内商超巨头,让更多的商超企业加入了到家服务。

多点Dmall成立于2015年4月1日,是物美创始人张文中一手打造的生鲜快消数字零售平台,也是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服务商,帮助零售企业进行零售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疫情期间,多点Dmall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其GMV(一定时间段内的成交总额)同比增长232.2%,新增注册用户同比猛增236.3%。在订单量暴增、配送运力受制约的情况下,早在2月4日—7日之间,多点Dmall合作商家物美超市在北京地区的80%门店都已陆续恢复当日送达标准。而对于急配保障包,则联手顺丰,上午12点之前下单,五环内即可做到当日达,保障民生不受限。

除此之外,据了解, 物美+多点Dmall也推出“物美多点社区抗疫服务站”,社区居民通过手机多点APP下单后到抗疫站自提,购物结账提货全程不接触。目前服务站已在石景山区、房山区的15个社区开始试运行,下一步将推广到北京全市4000个小区。

瑞银投资研究部大中华消费品行业主管彭燕燕表示,过去两到三年内商超增加了线上运营,再加上疫情期间的线下不停业,商超成为少数从疫情中受益的行业。

巨大的商机,引得各路人马纷纷加入。

目前,永辉超市、大润发、物美超市等大型商超都加大了转型调整的马力。另一方面,美团买菜、饿了么买菜、苏宁菜场、京东和阿里也在疫情中纷纷入局。

长期以来,大商超们一直希望把居民们的菜篮子都装进自己的手机App里,不再受电商平台的制约。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无接触配送”能尽量缩减疫情传播的风险,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正是大商超凭借自己物品丰富,可以“无接触配送”的优势,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

疫情之下,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被重塑,经济运行中既有困难与挑战,也有变化与机会。这次的“免费获客”与“市场培育”,会使大商超们逆袭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