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经济战“疫”问题多、难度大,但方方面面正在付出巨大努力,借重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全力保障防疫、经济两大阵地的一线需求,应当说:关键性转机正在出现,但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3、4期合刊)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一席话似乎道出两层意思:其一,不能因疫情数据好转而松懈;其二,战“疫”已至决战时刻,必须一鼓作气,不予疫情反扑之机。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治愈出院人数较快增长,尤其是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病例大幅减少。同时,要清醒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的确,在严密防控下,各项疫情数据均已向好发展。截至2月24日,全国日确诊病例数量与最高峰时相比,已连续多日降幅超过90%。同时,疑似病例大减,而与之相应的是,解除观察和治愈出院人数大涨。尤其是湖北以外的许多省份,全天“零确诊”已经频现。这当然是重大进展,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与疫情防控相继上演的是一场艰苦的经济战“疫”。毫无疑问,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冲击不可小觑,尤其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中国制造若因疫情停摆,极易崩断全球生产链条。怎么办?如何才能在防疫刻不容缓、复产时不我待的背景下,及时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如何才能确保两场平行战役双赢,并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更是对政府化解矛盾、平衡两难的治理智慧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23日的讲话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综合起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同时,习近平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措施、从工业生产到农业春耕、从国民就业到扶贫攻坚、从疏通物流到外资外贸全方位给出具体而详尽的政策措施。目的就一个: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现在看,非疫情严重地区已经打响全面、有序复工复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攻坚战,但这毕竟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企业员工面前的一道全新课题。为汇聚智慧、交流经验,群策群力降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周刊》特别推出《经济战“疫”》专题报道,关注各地复工复产难点痛点、政策措施、方式方法,尽可能反映经济战“疫”中的新情况、回答经济战“疫”中的新问题。

从汇总情况看,经济战“疫”问题多、难度大,但方方面面正在付出巨大努力,借重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全力保障防疫、经济两大阵地的一线需求,应当说:关键性转机正在出现,但最后的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020年第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3、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