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徒步十几公里出村、异地劝返、物流配送无期……制造业企业复工的尴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湖南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的拐点尚未到来,企业复工已成为当务之急。制造业企业主们在防疫与人员返岗、打通供应链、保证生产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何其难!

疫情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正遭遇各种尴尬:徒步十几公里出村返岗、异地劝返、原料短缺……

 

“人员到不了位,怎么复工?”

2月初,全国各地出台复工复产的政策,但封村封路的现象正成为限制劳动力流动的“肠梗阻”。

长沙某园区一位新材料生产企业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由于农村封村封路,在老家过年的公司技术总监走了十多公里才出了村,核心岗位人员到不了岗,复工从何谈起?

“‘禁足’在村的员工出不来;出来的人即使村里开了证明,园区又不让进,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头设卡,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受阻。”上述企业主的无奈溢于言表,到岗人员先行隔离14天,每人每日数百元费用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农村的员工谁还敢申请出门?

据了解,许多地方采取的隔离、交通管制、封闭等防控措施不一,造成大量外地员工难以按期返岗。

仅以湖南乡村劳动力流动情况为例,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完成的“零疫情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显示:2月16日至19日,湖南省依然保持过度严格的人员流动管控政策。湖南省10个县中,7个县的农民工仍然处于封冻状态,除特殊情况(急需看病,急需生活物资购买等)外,农民工一律不允许外出。

针对基层的一些极端做法,湖南也进行了及时纠偏。2月18日,湖南省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通知要求,不得进行封城、封镇、封村、封路等措施,不得阻断交通;不得随意限制群众正常出行,对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偏颇做法必须立即纠正。

而早在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制定方案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返岗。主要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要做好农民工等重点人群返岗的对接和服务。纠正对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刀切”劝返等做法。

但一些地区仍规定,对于外来劳动力实行落地隔离,且需自理费用,甚至对一些制造业企业主来说,员工可能连落地隔离的机会都没有等到,就被直接劝返。

为抢占市场时机,中部省份一从事大宗商品生产的企业较早地组织了员工返岗复工。企业销售人员开始陆续赶往西北各个省份,争取尽早结束14天的落地隔离期后投入市场开拓。

“2月19日,我们赴西部某省份洽谈业务的销售人员一下飞机,就被当地防疫人员劝返,公司想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2月20日,这家大宗商品生产企业的总经理对记者说,防疫大背景下,中央要求各地在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但是个别地方对外来人员“一刀切”的做法让企业很是“寒心”。

2月19日,湖南一位工程机械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批准复工并不代表企业能正常复工,员工不能正常到位,怎么复工?这就是企业复工复产难的症结所在。”

直到近几天,各地出台政策,基层的极端做法才逐步得以纠偏,多数规模以上企业员工的到岗率也得到提升,但有企业主告诉记者,“要完全达到100%复产率还是有困难,主要受限于市场订单和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影响。”

 

物流不畅  运力短缺困扰企业发货

2月18日,交通运输部要求各地两手抓、两手硬,积极引导并推动各类货运物流企业复工复产,加大对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运输保障力度。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多地企业陆续启动复工复产,企业复工过程中存在的运力短缺仍是制造业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上述工程机械企业负责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疫情期间,物流不畅增加了公司的负担,为安全起见,公司一般不用去过疫情严重地区的物流车,而找那些没去过疫情严重地区的物流车要麻烦很多。”

最让企业发运人员头疼的问题是,“有些客户对机械装备产品的接收,明确要求物流司机提供健康证明,时下又去哪里开健康证明呢?”

中部地区一家年营收超4亿元的制造企业也遭遇物流发货难。据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反映,“公司2月10日发的货,一直压在各物流仓库中,2月15日才发走往上海和沈阳的第一批货,配送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这位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货发不出去,物流园2月17日才开始陆续复工。受疫情影响,专线物流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初步预计要到2月底了。”

一位钢材生产商因为堆满仓库的货甚是烦恼。“现在公路和火车都因为跨省物流未完全恢复,经销商想提货都没办法,而水路、码头也因为工人复工返岗不足而停摆,企业只能自己想各种办法向下游发货,最迟3月初各物流通道运力应该恢复得差不多。”该生产商表示。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何时显现?

制造业容纳了大量就业,而且当前正处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好制造业复工复产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生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多家制造业企业发现,困扰制造业的普遍难题是: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上游供应商复工不足,导致物料、部分配件原料无法按时到货,制造业企业复工前准备已受到严重影响。

产业链上,企业规模越小,复工率越低。2月25日,据工信部对240万户使用云平台和电商平台的中小企业监测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的复工率目前只有30%左右。

地处华南地区的一家带锯条生产企业即将面临原料库存不足的境遇。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上游原料商都没有如期复工,而公司的原材料储备只够支撑半个月的生产。

上述带锯条生产企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像我们锯条行业面对的是全国、全球市场,供应链也是全球性的供应链。生产中一环节、一区域的‘断档’,产业链上下都会受到影响。”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单个工厂复工复产意义不大,需要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都复工,产业协同效益才能显现,产业链才能顺利运转起来。

“我们前期几万吨原料库存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现在只剩几千吨原料了。”上述钢材生产商坦陈,公司上游的废钢原料供应商都还没完全开工,公司只能组织人员去江西、重庆、广东等地购买废钢等原料,下游由于物流通道还没完全恢复,完全消化高企的库存估计至少要3个月。

广东坚美铝业也面临产品上下游不同步的问题。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上游产品供应不足,下游建筑行业需求量仍未恢复,这使得公司的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遇阻。

一家市值超千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总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生产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供应链复工起码要达到60%的比例才会有协同作用,才适合龙头企业全面复工。

责编:李慧敏

微信图片_20200221100454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