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中小企业:复工难,复工之后更难

文|周德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带来的不只是一场抗疫战,更是一次对经济韧性的考验。

有人说,2003年“非典”时期,疫情过后经济很快反弹,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待疫情结束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此言不虚,但也只有能熬过去的企业才能看到春天,而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都还是未知之数。

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最大

首先,目前与2003年的经济形势大不一样。2003年“非典”时期,疫情过后经济很快反弹,主要因为当时经济刚刚走出通缩,处于上升通道,外部环境也比现在要好。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正好发生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点: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外部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2019年经济增速下滑,从一季度的6.4%回落到四季度的6.0%,2019年债券违约数量与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很多企业在困境中苦苦支撑。

其次,与2003年相比,当前第三产业占比更高。2019年第三产业占比53.9%,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的经济贡献率为57.8%,其中消费的贡献率高于2003年22.4个百分点。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或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大于“非典”的主要原因之一。春节期间,仅电影、餐饮、旅游这些行业的损失就超过万亿元,而这场疫情中,受伤最大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从事人员密集型、服务型的行业,不少都处在生死边缘,疫情让他们雪上加霜,很有可能就此倒下,有些企业已经扛不住了。因此,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大于“非典”

中小企业复工谈何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确保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2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公开表示,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迟迟不复工,经济会受影响,但相对于复工,城市更害怕成为下一个“武汉”。尽管全国多地进入“复工日”,但目前看复工率并不高。综合来看,多地复工条件具体包括防控机制到位、员工排查到位、复工申请程序、设施物资到位、内部防控管理到位、防控场所准备等几大方面。但就防控场所、防控物资两个方面,就熄灭了很多企业的复工希望。事实上,在目前物资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备齐这些物资很困难,仅仅口罩一项就使很多企业无法满足复工条件,因为口罩资源太紧张,没有购买渠道。很多中小企业基本上很难完全满足复工条件,复工谈何容易!

复工有风险,不复工如何生存?  

一些地方,企业提出复工申请的时候,都会被要求填写一张“企业确保不出现疫情承诺书”。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承受经济损失,不要复工;要么就是你用尽所有的办法保证不会出事,如果开工后,要是“导致出现确诊病例”,企业主面临的是“封厂”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复工有风险,但不复工如何生存?工资、租金、利息、订单都要按期缴付,贸易摩擦已经让许多制造业企业处境艰难,若疫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很多企业可能都撑不过两个月。一份对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85%的企业账上资金余额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34%的企业只能维持1个月,33%的企业只能维持2个月,超过6个月的仅占9.96%。

复工难复工之后更难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参与调研问卷的6422家中小企业中,截至2月14日,已复工企业仅占59.29%,39.13%的企业还需要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复工。

其中,38.9%的中小企业反映影响严重,经营暂时处于停顿状态;29.43%企业反映影响特别严重,将导致亏损;18.13%的企业反映经营勉强维持,说明86.46%的企业受到较大影响。

复工难,复工之后更难。

其一,上下游未全面复工,供销不畅,影响企业复工进度。当前制造业形成的是一个供应链、产业链深度合作的生态融合的关系,再小的一个商品,也不可能独立完成,生产需要环环相扣,其中一家开工根本没用,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上的多个合作方,大家一起行动。就服装产业而言,上下游联系紧密,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下游各地大小服装商铺均暂停营业,服装销售市场低迷。双重短缺夹击之下,服装产业复工意愿和进度,都遭受着极大考验。

其二,物流尚未恢复。有些村庄为了防疫抗疫需要,很多地方路都挖断了,除了疫情必需的物资,各地设置了各路关卡,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进不来,复工生产后产品运不出去。外贸企业影响更大,目前一些国家限制中国进入,市场损失巨大。

其三,企业复工难,员工难复工。由于疫情影响,企业关闭、裁员、降薪的消息不时地出现在网络上,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此时复工的企业却发现招不到人了。外地返岗人员手续繁琐,一些城镇设立关卡,一些路被挖断,出入需要限量发行的通行证,即使通过了这些障碍,如果没有相关证明的话,也上不了高速,很多离乡返程人员需要开具各种流程单据,如填写离境申请表,盖章审批之后,再去指定的医院自费检查,并由该医院出具一张专门的确认自己身体健康的表格,这单子齐全以后方可离县,有些返岗人员两天跑近十趟才把所有的手续办齐。这些是工作需要亟需赶回岗位的情况,在中国,很多务工人员习惯年底辞工,回家休息,过完年再回城市重新找工作,这些人群由于各地防疫的严格控制,大多需要过了疫情再做打算。

就算员工返回,很多地方规定,首先是外地返回的工人要隔离14天。然后审批后上岗,如果工作期间,发现有一个工人发热,不管是否确诊,那么这个工厂就要停工,所有人隔离14天。如果隔离期间,上下游供应商开工了,而他们还没有解除隔离,那么很有可能,合作方就会更换供应商,因为合作方等不起。因此,很多企业老板选择干脆不开工,继续等待。

再不开工,将无工可开

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防疫是第一要务。一方面要战胜疫情,一方面要保障经济与人民生活,这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

如果经济受到重创,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会出现倒闭,整体就业低迷,给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供应链生态圈将受到冲击,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品质供给将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高品质消费,待疫情过去,供给跟不上不利于重启经济循环。此外,随着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封航措施,外贸也将遭受重创。

政策层面需要未雨绸缪,在保证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对生产恢复提前做出安排和部署,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小。如不采取稳控措施,除了企业倒闭人员失业之外,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物流中断和防疫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很大,一旦中断,形成了产业链转移替代,彼时很多企业就无工可开了。因此防疫是第一要务,恢复生产经营也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度过难关。

防疫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寻找防疫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需要在防疫和社会经济生活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两手都要硬,争取对绝大多数人的最佳效应。

在很多城市还在复工层层审核的时候,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抢人了。疫情初期,温州是湖北省外的疫情重灾区,率先铁腕封城。浙江的发病人数经常徘徊在全国第三,但目前尚无一例死亡病例,2月17、18日整个浙江每日仅新增1例确诊,可谓是硬核抗疫。但浙江也是第一个在基层防控矫枉过正时率先出文件纠偏的省份。在复产和防控陷入两难选择时,浙江的“抢人”举动再次体现出了魄力和担当。杭州政府包专列,向疫情平稳地区开专列组织企业员工返程复工,首批免费。浙江义乌全力支持企业复工,直接给补贴,鼓励员工返义、到义求职,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宁波、绍兴、海宁等诸多城市均出台多项举措,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浙江复工,实行精密型智控,通过“一图一码一指数”,让该静的继续静下去,让该动的有序动起来。“一图”,即疫情图,浙江根据各县疫情风险状况,用五种颜色进行等级区分,只有低风险的县,才鼓励推进复工复产;“一码”,即健康码,分绿码、黄码、红码三种二维码,除了对红码、黄码人员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外,让拥有绿码即绝大多数人能自由流动;“一指数”,即精密智控指数,由管控指数和畅通指数构成,是评价衡量各地防输入、防集聚和着力通畅物流、人流、商流的风向标。

浙江省推出企业复工指数,用电力大数据测算2月12日全省10大行业复工电力指数同期对比,浙江已经进入实质性有序复工的阶段。

复工才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防疫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寻找防疫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城市应有的态度。疫情猛如虎,不仅仅伤人身,更伤害社会经济运转。我们必须如同防控疫情传播一样,全体动员、严防国家发生经济运行的风险。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责编:吕江涛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