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疫情推高CPI——供给问题别用需求政策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0年1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1.4%,在月度涨幅中较高;同比数据上涨5.4%,是2010年以来首次“破5”。

从实际生活感受看,新冠肺炎蔓延后,全国各地生活用品、防疫商品都有点儿贵。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变化。比如,整个1月份,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4.4%,仅此一项就推高CPI约0.9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推高CPI约0.43个百分点。在食品当中,鲜菜和猪肉价格分别上涨15.3%和 8.5%,鲜果和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5.5%和4.5%,而鸡蛋、鸡肉和鸭肉因为供应比较充足,价格分别下降3.7%、1.7%和1.0%;在非食品当中,受春节前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影响,部分服务价格上涨明显,其中美发、家政服务、车辆修理与保养价格分别上涨5.2%、4.7%和4.6%。

环比上涨也会带动同比数据,CPI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9个百分点。为什么说有春节因素?去年春节在2月份,而今年则在1月份,这种错月,回导致“今年需求旺的月份和去年需要低的月份”相比,从而推高今年1月份CPI数据。当然,在笔者的看来,疫情还是关键因素。毕竟,人员大都在家,蔬菜、水果、肉运进城都会比过去难,物稀则贵。从分项数据看,中国食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20.6%,对CPI上涨产生了约4.10个百分点的影响;但非食品价格上涨还算温和,同比上涨1.6%,涨幅较上年同期扩大了0.3个百分点,但也对CPI上涨构成约1.29个百分点影响。

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因素,中国1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涨1.5%,涨幅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CPI在1月份5.4%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4.0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4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现在的物价是供给端出现了问题,而绝非需求过旺。所以,治理这样的物价上涨,不能使用抑制需求的紧缩政策。笔者曾经说过多次,货币政策针对供给导致的物价上涨,只能“扛”,不能“抗”。即货币政策需要依据全社会实际货币需求,适度投放。否则,社会经济健康程度会受到压制。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碰头,使经济稳定的压力骤增。所以,从经济角度看,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制定都该以稳住、拉动经济增长为重。

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