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新一线城市“排位赛”:科技创新浓度决定未来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一座城市的最终竞争力,新一线城市在科技创新战场掀起一波波无形的竞争。

86-1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期)

86-2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一座城市的最终竞争力,新一线城市在科技创新战场掀起一波波无形的竞争。

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Prof. Dr. HansUszkoreit(汉斯·乌斯科尔特)教授对中国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勃勃雄心印象深刻。

2019年12月初,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很多城市都在提升创新能力,对人工智能(AI)发展高地的争夺非常激烈。

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创新浓度决定了新一线城市在未来的地位,也将改变中国未来的城市格局。

新一线城市在科技创新的天空要“鲲鹏”展翅

尽管是中部省会城市,长沙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目前已在计算芯片、图像处理、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布局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研发平台。

2019年12月21日,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忠雄主持的一次会议透露,长沙获得华为鲲鹏主板自主品牌服务器和PC机研发制造的正式授权,成为华为鲲鹏服务器全国首批应用迁移的城市,湖南鲲鹏计算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创建即将启动。

“鲲鹏”翱翔九天的意象足以象征长沙的远大目标。长沙2019年另一大手笔是引入投资总规模达500亿元的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这是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推动的重点工程。2018年5月26日至27日,胡衡华率队到碧桂园考察两天,重点就是机器人产业。当时,碧桂园准备发力机器人的消息还未正式公开。

2019年4月,长沙与碧桂园签约。10月25日,胡衡华宣布湘江智谷·人工智能科技城正式动工。

发力科技创新,长沙只是新一线城市的代表,其他新一线城市也不遑多让。2019年的排名中,15座城市入选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和昆明。

87-2 航拍苏州工业园区 中新社

 航拍苏州工业园区 (中新社)

毗邻长沙的武汉实力强大。2019年9月,武汉正式提出,要加快推进新一线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市域、全产业领域、全生态体系推进自主创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明确将新一线城市建设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这样的高度在新一线城市中并不多见,凸显出武汉的魄力。

2019年,武汉拿出了不少“核高基”干货。武汉市发改委2019年11月下旬发布的消息称,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一期)、武汉高世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项目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作为西部重镇,西安将“硬科技”当作新名片。硬科技指的是那些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的高精尖原创核心技术。

2018年,陕西省共有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通用项目获奖总数居全国第5位。

“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说:“硬科技的概念在西安提出,与西安这座城市的特点密不可分。西安拥有高校、科研机构500多家,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具有扎实的研发实力,契合了‘硬’字的内涵。”

不论是身为省会的武汉、长沙、成都、西安,还是非省会城市的苏州、东莞、青岛、宁波,每一座新一线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傲人的底气。

87-1 昆明市首座环型天桥完工启用,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甜甜圈”。中新社

昆明市首座环型天桥完工启用,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甜甜圈”。(中新社)

昆明是2019年新一线城市队列中唯一的新秀,经济体量也最小。即便如此,昆明依然表现亮眼。2019年12月,昆明官方发布的数据称,相对于2008年,昆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4倍,总收入增长18倍,技术收入增长159倍,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倍,总体位列西部省会城市第三。

争夺创新人才 最高补贴1亿元

近年来,抢人大战在新一线城市硝烟四起,背后是创新驱动的需要。

无锡市委发布“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时的一段话可作为各城市“抢人”的通用版台词:“无锡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根本上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令人意外的是,2019年,无锡从新一线城市中落榜。不过,无锡实力之强大,绝对不容小觑。2019年前三季度的人均GDP排名中,无锡仅次于广东深圳,超越北京、上海与广州。

再看看各新一线城市掏出的真金白银:杭州高层次人才安家最高补贴300万元,宁波给予顶尖人才安家费800万元,重庆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最高200万元。

无锡将抢人大战的战火烧到了国外。2018年秋推出的“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对前来无锡创业的外国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支持。

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常年位居榜首的成都也树起“亿元”标杆。2019年5月份,成都提出,对引进的大数据顶尖人才和团队,给予60万元至500万元资助,对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顶尖大数据人才(团队)来成都创新创业的,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显然,巨额资金所青睐的都是高端人才手中的顶级创新力量。

新一线“排位赛”谁能脱颖而出?

各城市抢人大战,所推出的均是人才政策,新一线城市确实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2019年12月17日,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发布的《2019中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新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强劲,并指出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人才政策力度大。

未来,人口超千万将是新一线城市的标配。据官方数据,15座新一线城市中,至2018年末,成都、西安、郑州、武汉、重庆、苏州、天津等7个城市人口数量均已过千万,南京、杭州、长沙、沈阳、青岛、东莞、宁波等7城逼近千万人口大关,均是人口净流入城市。

2018年末,杭州、青岛常住总人口已超过900万,南京、宁波、长沙人口也突破800万。

青岛称,2020年常住总人口要达到1000万。

沈阳提出,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40万人,2030年将达到950万人,有望达到1000万人。

东莞的官方目标是,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 1080万人。

人口总量垫底的昆明,2018年末常住人口也达到685万人,但也是净流入,比上一年增加了6.7万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大学生求职指南》称,2019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地比例最高的是新一线城市,占比为44.18%,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

人口聚集,意味着是创新能力的集聚,1000万人口这个门槛一旦跨过可能是飞跃式的发展。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的研究结果称,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均创造14万元的GDP,是100万〜300万人城市的2.1倍,是20万人以下城市的约5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够占领更多的科技高地,不断提升创新浓度,这也将决定谁能在新一线城市的激烈角逐中真正崛起为一线城市。


2020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0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编辑:吕江涛 )
(发布编辑:崔晓萌)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