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金融期限结构扭曲渐成共识——找准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抓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看到两位金融要员提及中国金融市场“短多长少”的期限结构问题。他们看得很准,应当说,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之所以“脱实向虚”、空转套利、杠杆过高,根本原因就是中国金融不断趋向短期化,换句话说,就是金融期限结构发生了“短多长少”的扭曲。

第一位谈到中国金融“短多长少”问题的是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1月11日,阎庆民在出席第24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时指出,中国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的资本市场,而“高质量”要有相应指标。比如,从货币化率来看,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我国货币化率(M2和GDP的比值)为205%,高于美国70%的水平;从资本化率来看,我国资本化率(股票市值加债券市值除以GDP)是156%,美国是390%。阎庆民认为,当前我国存在“货币多、资本少”的问题。下一步,在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宏观杠杆率,增大股权融资比重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二位谈及中国金融“短多长少”问题的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同样是1月11日,尚福林在第18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问题发表闭幕演讲。他指出,过去高速增长的方式将成为历史,增长模式正在转向创新增长,金融发展要和经济增长模式相匹配。

尚福林此言实际点出了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害。他在阐述中国金融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时指出,长期资金需求和短期资金供给的问题,产业需要与融资期限相适应,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周期长,投资量大,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中央多次提出支持中长期投资。

两位金融大咖指出了关键问题,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找准导致问题的原因。即什么原因导致金融短期化?

笔者认为,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伴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全球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从学校教授的课程到国家经济和政策的各色实践,充斥着新自由主义血液。中国作为刚开始拥抱市场经济的国家,难免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但2008年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失败。

所以,中国金融从理论到实践都应和世界同步,进入“重新认识、大胆探索、再奠基石”的历史过程。这个时候,金融发展的目标导向会显得尤其重要。或许正因如此,中央提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之路”的时代要求,这一点需要中国金融人认真理解,并付诸实践。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的金融实践教训惨痛。此前,大量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疯狂地在市场上争抢有限的金融资源,将中国金融市场推向又短又贵——适宜空转套利而背离实体经济需求——脱实向虚的境地,同时派生大量金融乱象。

再比如,中国M2中基础货币占比过低,货币乘数越来越高,金融运转速度越来越快、金融运转周期越来越短,这是金融短期化在货币端的重要诱因。

实际上,被保罗·沃尔克开创、被格林斯潘用到极致的“单一利率调节”,在2008年已经被伯南克否定,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用了12年改革货币政策方式,并使之更能符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代要求。

所以,引导、甚至迫使中国金融结构更能符合中国实体经济为本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国央行在内,金融管理都应尽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推动中国金融长期化、资本化。

责编:周琦

(编辑:周琦 )
(发布编辑: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