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榜样|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在城市化大潮下,用互联网填平城乡差距的鸿沟,把一个个深藏大山的贫困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成为引领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治理的标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24期)

p104

创新故事

这里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空心贫困村,藏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群山深处,跟所有那些深藏大山的村子一样贫穷、闭塞,也因年轻劳动力的出走而变得凋敝且缺乏生气。

直到5年前的一场“互联网+农村”试验在这里展开,第一个上线“为村”平台的铜关村成了众人皆知的互联网改造乡村的样本——这个小山村随处可见村庄微信公众号的免费WiFi标识,让村民通过互联网连接信息、情感和财富。

自从村里联上了互联网,铜关村的空巢老人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在外打工的孩子视频聊天;村民丢了牛可以通过微信群调动30多位村民一起提供线索,顺利把被盗的耕牛找了回来;村民们通过微信群联络感情,组建起了“大寨侗歌队”,大力宣传这项深藏大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到3年时间,这个仅有460户人家、深藏黔东南大山之中的侗族村落,以线上带线下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推广新项目,人均年收入从不到1800元提高至 4000元。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新鲜了。铜关村的风头很快被更多因“为村”平台而改变的村庄所覆盖。截至2019年9月29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199个市、674个区县、1945个乡镇中的14228个村庄(社区)和铜关村一样加入了“为村”平台,注册认证村民2509027人,其中包括156617名党员、11233位村支书(党总支或社区书记)和10670位村主任(居委会主任)在“为村”平台开展日常工作,共发布两委日记1074506篇和群众来信58124封。

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是另一个受益于“为村”模式的典型。

在2013年的四川芦山大地震中,陶坝村因灾致贫。灾后重建中,全村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种起了400多亩佛手瓜。终于等到村里的佛手瓜成熟了,却因村庄地处深山,信息不畅而大量滞销。丰收的佛手瓜成了村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愁云。

2017年4月,陶坝村成为四川省首批“为村”上线村庄。这一年,陶坝村村民通过“为村”平台把产业信息发了出去,佛手瓜还没挂果就吸引了不少批发商前来实地探访和订购,短短一个月内就被订购一空。现如今,陶坝村原本滞销的佛手瓜不再愁卖,价格还涨了两倍。借力互联网,重建后的陶坝村更加欣欣向荣了。

出不来的特产,回不去的乡村。这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大潮下,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现实写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与时代脱节越来越重。如何填平科技和信息发展带来的鸿沟,消弭日渐扩大的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发展同频共振,帮助乡村追赶时代步伐?这道难题正在被腾讯“为村”破解。(文|陈栋栋)


2019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编辑:吕江涛 编审:张伟 )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