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全球债务情况很不美妙——许多事情不能学美国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来自IMF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公共和私人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88万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比率为226%。

IMF认为,尽管这是自2004年以来全球债务比率最小的年度增幅,但仔细研究各国的数据就会发现,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正在上升,许多国家可能无力撑过下一场冲击。

IMF这一提示特别值得中国警惕。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尽管还没有明显迹象表明他们债务大幅减少,但其平均债务比率已经有所下降。与之相反,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债务比率则进一步上升。

还有一组数据最近也引起人们的关注。2000年,中国总储蓄率为35.6%,2008年升至历史高点51.8%,增加了16.2个百分点;但到2018年,中国总储蓄率已经降到45.7%,也就是说,10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尽管45.7%的总储量远远高于28%的全球平均水平,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储蓄情况正在转向。

最近,一家财经媒体对1.6万人发起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的人“零或负储蓄”,23%的人储蓄10万元以下,20%的人10万元以上。

还有一组数据来自美国。2008年,美国居民储蓄率基本为“零”,而2012年达到12%,此后跌落,现在大致在8%附近。高盛发布数据称,美国居民负债率从2008年98%,下降到现在的74%。

这样一些数据是不是在说明美国居民的财务情况在好转,而中国居民的财务情况在下降?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提高警惕。国民储蓄关乎中国消费潜能,万万不可“用长期的痛去兑换一时之快”。如果不断挤出国民储蓄用于短期消费,透支未来消费能力,经济未来的增长潜力将被大量消耗,无异于杀鸡取卵。

实际上,美国就是前车之鉴,当居民储蓄降至零点,大量透支消费逼迫国民收紧口袋之时,美国发生债务危机,而且是从负债率最高、最无偿债能力的人群开始。所谓“次贷”实际就是美国最没偿付能力者的贷款,他们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最底层、最薄弱环节,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违约。

笔者认为,在债务问题上,中国千万不要犯美国当年的错误,过度鼓励国民透支消费的后果是“早晚有一天崩盘”。中国要发展,投资很重要,尤其是投向新的、更高级产业的资本。这需要中国老百姓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否则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投资将无从谈起,因为我们无法依赖外国资本来拉动中国经济。尤其是现在,发达国家对股权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争夺已经开足马力。

编辑:周琦

(编辑:周琦 )
(发布编辑: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