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创新|一山一水,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李开南)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一山一水”),持续的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创新性地探索出了推动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母牛滚动发展”及其升级版“绿色母牛银行”。

一山一水在上述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系统研究,进而探索出了适合贫困人口的发展模式:将扶贫、环保、灾害管理和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统筹考虑、系统推进的耦合模式,其核心点在于较好地解决了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先输血,再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母牛滚动发展:助人与互助

2010年5月11日,一山一水理事长、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和他的项目团队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阳乡召开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村民大会。一个由基金会资助的“母牛滚动发展”项目将在这个村庄实施。该项目周期为2年,资金投入168万元。

母牛滚动的具体操作方式采取“农村参与式评估”方法,即一山一水项目团队到项目村进行需求评估和项目设计,组建包括村委会成员在内的项目实施小组,通过村民大会公开选举项目分批受益户名单,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在完成需求评估之后,依据项目管理制度,组织项目实施。

而西阳乡的“母牛滚动发展”模式是这样操作的:在5个村选择300户贫困户,项目实施小组将300户贫困户通过村民选举分为100户特困户、100户贫困户和100户较好户。接受捐赠母牛的农户承诺每户配套种植至少4亩草地和林地。

丁文广表示,分组的目的是,既要让特困户优先受益,又要惠及贫困户和较好户,而且要培育助人互助的理念,同时解决了资金少、需求大的矛盾,即实现一头母牛让三个贫困户受益,同时推动每个贫困户改善了至少12亩生态。

西阳乡的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先为100户特困户无偿提供100头良种繁育母牛,这些母牛生产的首批100头牛犊无偿给予100户贫困户,经过饲养具有繁殖能力后,生产的100头牛犊再提供于100户较好户。300户农户通过签署“五户联保”等协议,互相监督、减少风险,并接受项目实施小组的监督,到2013年已经顺利完成了三次滚动。

据介绍,经过7年的发展之后,最初的项目户已经由当初的一头母牛发展到现在的20多头,家庭人均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居住环境已由窑洞迁入砖瓦房,农户普遍购置了拖拉机等农具,实现了项目的倍增效果。

“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2014年,丁文广受环保部和国务院扶贫办邀请,赴北京参加研讨会,专门讲解了这一成功经验。如今,他们的社区发展项目探索与创新还在继续。

丁文广说,“村民们信守承诺,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们现在正在这些地区尝试小额信贷等新的扶贫模式。”

绿色母牛银行:改善生计与生态

2014年,经过5年的磨砺和实施,“母牛滚动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该模式也被农户亲切的称为“绿色母牛银行”。

2015年1月,一山一水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清水岭村、老庄洼村、穆家村、油坊村和上杨回族乡小岔村5个村实施了“绿色母牛银行”项目,项目资金共250万元,直接帮助453户2000多人受益,项目周期为3年。

大寨回族乡和上杨回族乡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干旱山区,农民仍处于贫困状态,不甘贫困的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居多,缺少劳动力。当年,一山一水为5个项目村共无偿提供了151头良种母牛,“绿色母牛银行”项目正式启动。

油坊村的虎赛买就是其中一户。2015年1月份,虎赛买家通过村民大会被选为项目户,同年3月,一山一水给她家投了一头良种母牛。时隔两年,她家的母牛从一头牛变为两头。2016年9月份,虎赛买家把自家的母牛滚动给了同村的另一个农户。因为她家牛养的效益好,也按照项目约定,种植了2亩苜蓿和2亩薪炭林。为了激励农户的诚信发展,同年12月3日,一山一水又给虎赛买家无偿捐赠了一台价值1000多元的节能炉,用于示范推广清洁能源设施。

虎赛买说,一山一水给她家发的炉子非常好,她家之前使用的炉子每天至少需要一桶煤炭(15千克),炉子供暖使房子全部热起来需要一两个小时。新的炉子10分钟左右房子就能全部热起来,而且一台节能炉每天能省煤炭半桶(7.5千克),这样下去,一年能省好多煤炭。

据介绍,在此次项目中,有151户农户和虎赛买家一样,不仅养好了自家的牛,腰包鼓了起来,同时也收到了节能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设施,解决了冬天取暖、烧水和做饭问题。

丁文广说,母牛养殖既让农户改善了生计,又通过农户配套种植林地和草地,改善了生态。清洁能源设施促进了绿色发展。母牛被农户亲切地称为“银行”。“绿色母牛银行”的概念从此诞生了。

尤为重要的是,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资金支持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探索创新的扶贫模式,让更多的贫困人口受益,将助人互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贫困农村推广,这一理念无疑是“精准扶贫”项目值得借鉴的理念。

耦合模式: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

据介绍,甘肃省自然灾害类型及时空分布特点,甘肃省属于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省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活动强度大、分布地域广,往往以突发、群发、并发等形式造成许多重大灾害事件。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做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特别少。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充满了各种挑战,需要将“根”深深植入农村贫瘠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多年来,借助产业项目推进“社区发展”是一山一水长期坚守扶贫一线的“主战场”,也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丁文广和一山一水团队在这一领域生根开花,坚守至今。从加拿大留学归来,他一直关注着西北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出身贫困乡村的他,通过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贫困的认识。在其导师陈发虎院士的指导下,丁文广开展了“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的课题研究,并出版《自然—社会环境与贫困危机研究——以甘肃省为例》一书。这本书为我国研究贫困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并获得了第十二届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同时,依托于50多个生态治理、扶贫和灾害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丁文广发现,西北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制于生态环境、灾害、贫困、决策支持系统等,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发展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模式来促进和保证贫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贫困导致生态退化,生态退化造成灾害频繁,频繁的灾害又加剧了贫困。”由此,丁文广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进而确立了助力“社区发展”的主线思路:扶贫、环保、灾害管理和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统筹考虑、系统推进。

首先,在扶贫工作中,一山一水坚持“先输血、再造血”,即为贫困地区设计具有“造血”能力的产业项目,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致力于实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一山一水积极争取到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中央财政扶贫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撑。

“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实施发展示范项目”是财政部和民政部在我国首次启动的针对公益机构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自2012年起,一山一水连续三年获得该项目的支持,累计得到130万元项目资金。他们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最需要的人群和亟待发展的项目。

通过3年实施,这些项目使平凉市崆峒区3个乡镇的260户农户、1300多个贫困农民受益,农户的收入翻番,通过配套种植薪炭林、草地等生态恢复项目,使项目区1万多亩荒山恢复了生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丁文广还充分发挥其管理国际发展项目的优势,利用其网络资源,经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先后从施永青基金、嘉道理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争取了150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崆峒区和其它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用于实施道路、村卫生所和饮水工程等项目,使4000多户贫困户、2万多人受益,为甘肃的扶贫项目注入了活力。

培训农民: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由于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文盲率高,对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为了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一山一水在实施社区发展项目的同时,还强化了对农民的培训,将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作为“社区发展”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央财政和其它基金会扶贫项目的支持下,一山一水在甘肃平凉崆峒区2个乡5个贫困村开展了多元化的能力建设项目,邀请当地的“土专家”为农户开展手把手培训。例如,2016年12月下旬,一山一水邀请平凉市畜牧兽医中心主任买永军、平凉市妇幼保健院司润芳大夫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4个项目点和上杨乡1个项目点的农户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农户养殖技术培训、健康知识普及和环境教育。

2017年2月初,一山一水为社区妇女组织的25位妇以项目管理、社区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本阶段共有298位项目点的农户及社区组织代表参加了培训,其中女性受益人153人,此次培训受到了项目户的肯定和好评。

此外,一山一水项目团队通过演小品、竞赛、发小奖品等灵活多样的参与式培训,先后在甘肃的靖远县、民勤县、安定区和崆峒区、岷县等项目区对6.5万多位农民进行田间地头式的科普培训,使农民掌握了科技提高生产力的技能,也使许多青年农民掌握了通过手机短信、“农信通”、微信等服务平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技能。

10多年来,在推进“社区发展”的进程中,一山一水坚持将环保理念融入扶贫项目,专门为项目“搭配”了生态恢复和治理计划,还将自身一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国标沼气池改进提升技术无偿提供给项目户使用。他们还为项目户无偿资助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炉等清洁能源设施,以“卑微”的行动促进气候变化应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丁文广教授还将他的国家发明专利清洁能源技术通过科技部无偿推广到利比里亚等非洲国家,为我国的气候外交赢得了声誉。

科学家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这既是一种道德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丁文广教授走出象牙塔,通过创建一山一水这样有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带领团队,完美地履行了兰大学者的社会使命,他将论文谱写在贫瘠而充满希望的黄土大地上。

(发布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