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甘肃 > 正文

趋势|一山一水,构建社会组织专业化救灾应急反应平台

2012年联合救灾能力建设培训

2012年联合救灾能力建设培训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李开南)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公益发展机构的管理理念和能力相对滞后。作为该地区社会公益组织的“领头雁”,近年来,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一山一水”)通过公益平台的搭建、机制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工作,为这里区域性公益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众多民间公益组织纷纷走入公众视野,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公益元年”。在西北地区,一山一水以其卓越的工作成就和奋力开拓而成为这一地区公益发展“开疆拓土”的先锋。

2013年岷县儿童服务第一次培训

2013年岷县儿童服务第一次培训

回顾甘肃近十年民间公益的发展历程,有人说,一山一水作为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堪称具有“经典文本”的价值。

奔走于救灾第一现场

自成立以来,从“5.12汶川地震”到“4.20雅安地震”再到“7.22岷县地震”,以及近两年的“8.7”陇南泥石流灾害响应、“7·10陇南洪灾”紧急救援,每当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一山一水的工作人员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后救援的现场。

2015年甘肃公益网络协调人选举现场

2015年甘肃公益网络协调人选举现场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理事长丁文广就出现在“汶川”地震灾区指挥救援;2013年“7•22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由于此前在地方建有备灾仓库,一山一总干事虎孝君带领的救援团队和救援物资,几乎与解放军的救援部队同时到达了重灾区。

随后,他们和“壹基金”携手在岷县梅川镇组建了“壹基金•甘肃公益救灾联盟救灾指挥部”,与岷县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合作,主动协调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救援力量。灾后重建过程中,一山一水也是唯一一家在岷县坚持灾后救援长达2年的公益机构。

2018年东乡暴洪救灾,领导救灾物资的妇女

2018年东乡暴洪救灾,领导救灾物资的妇女

由于在那次救援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他们获得了“壹基金灾害救援贡献奖”和“壹基金灾害救援勋章”等荣誉,还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社会组织。

在做灾后救援的过程中,一山一水发现由于家长们忙着重建家园,而适逢学校放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无人照顾,于是,立即增加了一项特殊的项目:儿童心理干预。他们携手“壹基金”,建设了20个“儿童壹乐园”,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

此外,他们还与本地媒体携手,发起了一场暖心的“健康水杯”行动;为从源头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与壹基金携手实施了“净水计划”;为了给需要关怀的儿童送去温暖,又领导了一场持续时间长、受益人群广的“温暖包”计划……这些活动共有10万余儿童受益,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2018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能力建设培训金昌站

2018年社会力量参与救灾能力建设培训金昌站

 组建甘肃公益网络

据介绍,目前,甘肃已有正式注册的社会组织约2.3万家,包括官办的社会组织,而真正有活力的社会组织不到200家。2013年岷县地震后,甘肃公益机构得以迅猛发展,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甘肃公益救灾联盟”的崛起。一山一水正是这个联盟的主要发起者、领导者之一。

甘肃公益救灾联盟源于‘壹基金’支持属地灾害响应的实践与探索。一山一水总干事虎孝君2012年加入一山一水负责公益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是大灾有人管,小灾无人管,但小灾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却可能很大。于是,他们在同年发起成立“甘肃公益救灾联盟”,虎孝君担任协调人。

地震救灾物资发放现场

地震救灾物资发放现场

随后,他们逐渐完善了联盟的章程、备灾机制、规划、治理体系等。为了满足联盟成员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即除了救灾,还开展环保、教育等公益事业,后来响应《慈善法》规定,“甘肃公益救灾联盟”退出历史舞台,随之建立“甘肃公益网络”协作平台。时至今日,该网络伙伴已有120家合作伙伴,辐射甘肃全省14个市(州)。

虎孝君说,自2012年一山一水搭建甘肃公益网络以来,他们一直很重视与政府的合作及公益伙伴的能力建设,从最早的大规模人员培训到针对机构的个性化辅导,做了大量工作。为了网络的优化,提出“市(州)协调机制”,力推在甘肃14个市(州)均建立自己的协调网络,构建市(州)交流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市(州)一级的联合行动。

几年来,一山一水还帮助众多的公益机构做战略规划;通过项目管理、项目监测评估等技术培训,推进甘肃公益网络伙伴机构的能力建设;借助公益沙龙,促进甘肃境内NGO之间的交流;还申请并执行了“甘肃公益组织陪伴成长计划项目”,根据规划,将在甘肃范围内选择性孵化20家公益草根机构,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资源对接平台,以此促进各机构所在社区的公平发展。

此外,他们还在这一“陪伴成长计划”中设立了发展中机构小额资助项目;发起“甘肃公益项目创投大赛”,通过遴选和资助优质社会公益创新项目,打破了以往项目支持的局限性。虎孝君说,一个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划桨才能开动大船。

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使一山一水站到了近年甘肃公益迅猛发展的历史潮头,也推动了甘肃公益格局的提升和公益事业的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据介绍,与“壹基金”合作的十几个省的公益机构中,甘肃的公益网络是最稳固、最具持续性的。

受灾群众签领救灾物资

受灾群众签领救灾物资

专业化发展是趋势

2018年5月、6月,甘肃省民政厅救灾处与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启动“甘肃省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壹基金备灾救灾部主任沙磊应邀做《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及政社协同》主题分享。

沙磊从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社会组织救灾的响应机制、社会组织救灾的联合协作机制、社会力量救灾指南及政社协同等几个方面讲述了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现状与政社协同机制。他认为,目前,参与救灾的“社会力量”,主要包含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社会志愿者三大主体,但由于爱心企业和志愿者的备灾能力较弱和救灾专业性不强,通过专业救灾组织参与救灾应该成为他们参与救灾的主要方式。

当下,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发挥社会组织救灾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效弥补政府救灾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但由于社会组织的备灾能力不足,缺乏相应标准,服务碎片化,专业类救灾组织数量较少,仍处于专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他指出,社会组织救灾的联合协作机制的产生源自实践中的问题与需求,说明社会组织救灾具有自我约束与自我协调的内在机能,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救灾。而社会组织多样化的救灾协作机制,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枢纽型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力量在救灾中细化分工的努力,构成了社会力量救灾的多元生态。

而一山一水近几年的救灾实践表明,社会组织救灾的联合协作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一批专业性地基金会与个人而发起,这些推动者是社会力量救灾的关键。

与当地志愿者团队联合救灾

与当地志愿者团队联合救灾

多方参与社会化灾害治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力量蓬勃发展。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也随之兴起,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工作领域逐步拓宽,提供服务呈现出专业化、多样化特点,为减灾教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工作缘于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发展于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8.8”泥石流,2013年的芦山地震、岷嶂6.6级地震和2014年的鲁甸地震。规范于2017年的四川九寨沟地震,大致经历了自发混乱、引导有序、逐步规范三个阶段。可以说,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参与深度越来越大,参与秩序不断规范,已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重要力量。

原甘肃省民政厅救灾处副处长陈晓东表示,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各类灾害频发多发,重特大灾接连不断,灾害救助任务十分繁重,许多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一道积极参与应对,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组织参与各项减灾救灾活动日益频繁,参与的领域逐步拓宽,提供了专业化、多样化的减灾救灾服务,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为减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撑,得到了受灾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许。

陈晓东在培训会上指出,甘肃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参与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政策法规、协调机制、服务平台尚不健全,仍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活动不规范、支持引导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救灾工作效率和救灾资源高效发挥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教灾的政策环境和活动空间。

据介绍,壹基金成立以来,自2007年6月参与云南普洱地震开启灾害救助,先后参与汶川、玉树、雅安、鲁甸等国内外灾害救助450次,涉及国内29个省区409个县,灾害救助惠及灾区群众超过557万人次。

沙磊从事灾害管理工作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他表示,如今,灾害行业有两个方向的变化:一是从灾后救助到减灾防灾,到如今更强调风险治理的演替过程;二是政策法规上除了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减灾防灾救灾的主体地位外,更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灾害治理格局。

未来需要搭建一个更好地平台

丁文广从2002年开始参与灾害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他表示,灾害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灾害领域的关键词和发展趋势。全球因为灾害导致的损失占GDP的1.25%—5%,甚至更高。“若不重视灾害管理,我们多年的扶贫成果可能被灾害毁于一旦,例如前些年甘肃宕昌县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案例。”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灾害风险管理比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成本低得多。

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很有必要。我国传统的救灾体系都是政府主导的救灾,但当突发性、大规模的灾害发生的时候,也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组织可以成为政府的有效补充。在无灾害的时期,社会组织可以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社会组织在筹款方面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5.12汶川地震”时,社会力量筹集了650多亿元的救灾资金。可见,社会组织在参与救灾方面的潜力很大,需要将政府、社会、企业有效整合,共同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可持续发展。

丁文广认为,未来需要搭建一个更好地平台,需要充分研究社会组织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而民政部门、壹基金、社会组织参与培训,通过多方参与和讨论,能够创建新的平台和机制,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灾害管理的政策、机制、平台和方法,更好地推动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可持续发展。

(发布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