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湖南新化易地扶贫纪实:“1+3+X”模式增强群众脱贫底气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国家贫困县,新化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求,新化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发展与生态共赢的原则,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带领广大贫困群众搬进幸福生活。

目前,新化县已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093户、34436人,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24个,建成房屋533栋、97万余平方米(其中门面11万余平方米),建设附属设施30余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7亿元,成为全省搬迁人数最多、建设工程量最大的县之一。

1

曹家镇中心安置点(供图:新化县宣传部)

“易地扶贫搬迁是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措施,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贫困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新化县委书记朱前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性。

守底线,严厉查处各类问题

新化县境内有“高寒山区、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地质灾害易发、生活环境恶劣。新化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打响了“改穷貌、换穷业、拔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新化县成立以县委书记朱前明挂帅,县委副书记、县长左志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实行高位推动、高标准建设。建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文红为召集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联席会议制度,并组织纪委监委、审计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等28个部门成为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新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从细入手、从准核查,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及建设工程的档案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专门的档案册、档案柜和档案室,按年度、安置点、乡镇实行“一户一档、一镇一柜”;对项目工程,从立项到招投标、地勘设计、项目实施到竣工结算,每个环节都建档附照。

2016年,清查出不符合搬迁条件的对象142户、536人,取消了槎溪镇、桑梓镇的两个建设安置点;2017年,各乡镇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整情况及贫困户意愿,将原定的38836人精减到34412人;2018年,按照省联席办相关文件精神,全县又开展了精准核查,新增符合条件的搬迁户24人。

在县纪委监察委牵头的易扶专项治理活动中共发现各类问题264个,下发《工程质量整改通知单》51份,已整改到位253处,查处44人,其中立案查处15人(已办结予以党纪政务处分9人),组织处理29人,另追缴违规资金171.7万元,清退群众资金141.9万元,清退违规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5户。

目前,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应搬9093户,已搬9093户,入住率100%。

敢创新,探索推行“1+3+X”建设模式

“我县始终以后续帮扶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车间、新型农业合作社、公司+搬迁户等措施的相继落地,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永续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化县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常务副主任梁海雄表示。

2017年5月,新化县在西河镇河西村探索推行“1+3+X”建设模式,共建楼房2栋,安置贫困户12户54人。同期,引进今科电子科技公司成立“扶贫车间”。“现在每个月能赚2000至3000元,比在山上种地强多了。”搬迁贫困户小刘说。

“刚搬进新家,就在楼下找到了工作。”这是新化县易地搬迁户的心声。

2

炉观芷溪安置点(供图:新化县宣传部)

为切实保障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促进其长效稳定脱贫致富,新化县始终将“产业和就业”作为群众安居乐业的核心工作来抓。

新化县探索推行“1+3+X”建设模式,即采取1层门面+3层住宅+产业配套。财政投入资金建设底层商铺和厂房车间,门面产权归县扶贫投所有,门面产生的租金收益10年内由搬迁群众享有,同时,对住房建设统一的简便装修,实现贫困群众拎包入住的愿望。

3

琅塘镇五星安置点(供图:新化县宣传部)

3年来,该县累计有53个项目共265栋安置房实行了“1+3+X”拎包入住建设,建成门面面积达112104平方米,安置户10年内可对门面进行出租或自主经营,“楼上住房,楼下就业”,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经营性收入保障和发展创业的基础平台,增添了脱贫信心和脱贫底气。

强服务,增强贫困群众幸福感

刚开始离土离乡后,许多贫困群众不善于与左邻右壁的新邻居相处,帮助搬迁户尽快适应新的居住环境成为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新化县深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全面培育搬迁群众自主、自尊、自立、自强、自爱精神,培养形成健康进取的精神风貌,让搬迁群众住进新房子、感恩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建设新家园、实现新作为,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4

水车镇吉寨安置点(供图:新化县宣传部)

据了解,奉家、天门、桑梓等很多安置点的搬迁户迅速融入到了新的生活环境之中,组织了自己的文化生活队伍。上梅镇鸿兴村安置点的87户搬迁户,自主组成了业主管理委员会,以志愿者服务模式设立楼长、栋长,对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进行自主管理,对后续发展进行自主谋划,将自己的发展迅速融入到了全村的发展之中;同时,他们积极加入到该镇的“上梅红”志愿者服务团队中,组织建立了自己的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为全村、全镇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将劳动的身影、奋发的精神撒落到田间地头,展示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此外,新化县将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建设的有关制度,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创新基层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建设”,努力实现“两个建设”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覆盖。

该县还将位于城镇的安置点纳入迁入地社区管理或设立新社区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对行政村内的安置点依托迁入地村级组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针对性地提高安置点管理服务水平以及物业、文化、福利、商业等各领域服务水平,保障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基本养老、低保、就业等社会保障,确保搬迁群众在安置点遇事有人管、就近可保障、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邹锡兰)

(发布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