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致富经”:“太阳姑娘”诞生记

“太阳花”为牧民们带来了收入,鄂温克的“太阳姑娘”传说也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 | 内蒙古报道

责编:陈栋栋

编审: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9期)

在鄂温克族,用牛、羊皮毛等制作的“太阳花”是家家户户常用的装饰品,皮质的圆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毛针象征阳光,寓意温暖吉祥。

乌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阿贵图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也是“太阳姑娘”品牌的创始人。如今,充满吉祥意义的“太阳花”已经成为鄂温克族十分畅销的文化旅游产品。乌仁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全旗70多个贫困户脱了贫。

“太阳花”带来新希望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作为中俄蒙三国的跨国民族,生活在中国的鄂温克人深居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过着游牧生活。

长期以来,牧区经济发展缓慢。乌仁自小在草原上长大,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乳品厂,还曾被推选为自治区劳动模范。然而,彼时的乳品行业不景气,乌仁所在的厂子倒闭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剩下畜牧养殖,但收入并不稳定。

穷则思变。2000年夏天,乌仁支起了一座蒙古包,尝试经营家庭旅游,接待当地家庭周末游玩和一些散客。但是蒙古包接待能力有限,赚不到什么钱,“家庭旅游加上牛羊畜牧养殖,一年收入不多,挣点钱都给干活的人了。”

游客们给了乌仁灵感。由于草原蒙古包比较新潮,乌仁常常会铺一些皮子,把这些皮子剪一剪、缝一缝,搭配颜色做成皮垫,或者做成太阳花挂起来。很多游客问她,这个东西卖不卖?

“当时就萌发了把皮毛做成手工艺品的想法。”乌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牧民家里常有剩下的牛羊皮毛边角料,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爸妈做手工,但都是各家做自己的,从没想过可以出售。

2005年6月18日,在鄂温克人的传统节日瑟宾节上,许多牧民聚集在一起。乌仁带来的太阳花让人眼前一亮,很受牧民们欢迎。

何不就做一些太阳花试试?于是,乌仁花几万块钱租了一个平房,带了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牧民姐妹,开起了自己的手工坊。

然而,家里人开始并不支持,“本来养殖牛羊发展得很好,你汉语都说不好,盲目去搞手工艺,还有近2万元的房租,行得通吗?”

但乌仁打定了主意。那两年,草地特别干旱,牛羊也卖不上价钱,羊肉在呼伦贝尔当地才30元/斤。草地牛羊得雇人管理,费用也特别高。而一个太阳花饰品的价格就可以卖到三四十元。

乌仁在当地带动了几个牧民妇女在家里制作半成品太阳花,她按件付费,收回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我给她们提供原材料,收回来再加工,她们在家就可以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庭,照顾牛羊。”

“太阳花”为牧民们带来了收入,鄂温克的“太阳姑娘”传说也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万元,向谁借?

2015年,乌仁正式注册成立了鄂温克旗太阳姑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办起来了,但经营却并不像乌仁想象得那么顺利。随着“太阳花”知名度的提升,乌仁也接到了越来越多的订单。不过,她一贯坚持平均分配收入,自己不多拿一分钱,因此手头没有太多钱。但她其实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皮毛等原料。2016年冬天,1万元的周转资金,让乌仁犯了愁。

“牧民有钱的日子一般在5、6月份,那是接羔的季节,卖羊羔、打羊毛,这个季节挣的钱要花上一年。到了冬天,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都没钱了。”乌仁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找谁借呢?

转机来自当地妇联干部的建议,可申请平安普惠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免息借款项目。

很快,乌仁拿到了1万元免息贷款,用于采购原材料。后来,她又拿到了平安普惠的3万元免息借款,用于产品包装设计、扩大经营。

“这两笔钱特别重要。”乌仁感慨道,除了在经济上的援助,平安普惠在宣传、网络销售等方面也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和鼓励。“太阳花”逐渐打出了品牌。

每年,乌仁和她的姐妹们都要深入牧区腹地,手把手教牧区妇女制作“太阳花”等手工艺品。如今,乌仁帮助800余名牧区妇女解决了再就业问题。

乌仁说,按照她的计划,工作室还要继续丰富太阳花的品种,加上彩石、琥珀,融入皮雕、皮剪、羊毛毡画、刺绣等多种手工艺。乌仁大学毕业的女儿艾吉玛放弃了考公务员的打算,回到家乡与母亲一起做起了太阳花。

“现在,一个夏天能销售上万个,一年的收入能超过30万元。”乌仁和她的姐妹们忙得不亦乐乎。

p103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乌仁的境遇正是大批中国普惠金融人群的一个缩影。他们具有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风险高、需求复杂、金融素养和互联网接受程度参差不齐等特点。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对于“乌仁们”而言,获得金融服务渠道狭窄,普惠金融存在的意义正是支撑这样的普惠人群,拥有远行的力量,见到希望的曙光。如何打破金融机构服务这些普惠金融人群的隐形壁垒,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安普惠成立之初,就将目光投向小微企业主等人群,把提高融资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作为普惠金融战略的重中之重。

鉴于传统金融机构“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普惠金融领域遇到的瓶颈,平安普惠提出破题新路径——“普惠信贷聚合模式”,既满足更多类似人群的需求,也让供给方有合理受益。具体来讲是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开放平台,将在获客、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各有所长的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生态体系的普惠信贷业务模式,业务开放,能力聚合,共同解决小微信贷难题,实现需求侧获得感和供给侧商业可持续的平衡。

截至2018年,平安普惠已累计为超1100万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提供借款服务。在2019年上半年的新增业务中,约60%的借款人在通过平安普惠申请借款时未从银行获得经营类贷款,这意味着平安普惠激活了更多小微发展的机会。

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平安普惠先后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向农村创业群体提供免息借款服务。现已陆续向内蒙古、黑龙江、重庆等地共计6个地方特色农业项目提供借款,为支持当地种植、养殖、非遗手工艺加工等产业创造经济收益,为劳动农村人口就业脱贫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为覆盖更广泛的“三农”人群,平安普惠探索“三农”信贷商业可持续模式,与长期扎根农村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及其他专业机构协作,推出面向“三农”人群的低息借款产品,帮助当地农民返乡创业、扩大生产。目前已经在重庆、贵州遵义落地,未来将覆盖更多地区。

普惠金融让乌仁的幸福日子有了更多盼头。平安普惠也将通过各项公益项目的探寻和实践,让这群“小微细胞”能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受益于“聚合模式”带来的普惠红利。


2019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