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我们早早“押中”今年2/3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松霖 | 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10月14日17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经济学家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

阿比吉特·班纳吉,1961年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

埃丝特·迪弗洛,197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

迈克尔·克雷默,1964年生,哈佛大学发展社会学教授。

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看点很多。

如,与经济学奖得主平均年龄67岁相比较,今年的三位经济学奖得主非常年轻,班纳吉与克雷默是“60后”,而迪弗洛是“70后”,年“仅”47岁。

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史上第二位女性获奖者诞生——埃丝特·迪弗洛教授。

再如,诺奖史上又一对“夫妻档”获奖者诞生: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丝特·迪弗洛,不仅是麻省理工学院同事,还是一对学者伉俪。

三位学者因何贡献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给出答案是,表彰他们“为减轻全球贫困所做的实验性方法”。

据诺贝尔奖官网题为《他们的研究正在帮助我们战胜贫困》文章介绍:

今年获奖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战胜全球贫困的能力。

当前人类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减少各种形式的全球贫困:7亿多人仍然靠极低的收入生活。每年,仍有大约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疾病,世界上一半的儿童仍然没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能力就离开了学校。

“减贫”这一题目太大,该从何处着手?

三位获奖者提出创造性方法,将减贫这个大而艰巨的问题分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问题——例如,研究什么是改善教育成果或儿童健康最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解决好微观上的小问题,从小范围试点(社会实验),往往可以得到最佳解答。

我们早早“押中”今年2/3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诸奖项中,分量最重的当属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章重达185克,而其他奖项的奖章都只有175克重。

早在去年,《中国经济周刊》便“押中”了今年2/3的经济学奖得主。2018年12月3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47期),向读者推荐了由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所著《贫穷的本质》一书。(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看此文)

作者在书中提出,要“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穷人的生活”。他们认为,自打贫穷出现,很多人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但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想法或计划。

作者提出,要想取得进展,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固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

于是,两位作者用时15年,深入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众多案例解析,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案例一:在穷人看来,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因此人们对穷人的大力援助势必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即穷人迫切地需要食物。因而食品补贴在中东地区司空见惯。

然而穷人需要的真的是这些吗?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在他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我们问他,如果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这个村子待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很快明白欧查为什么会那样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而且,村里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一年中,他们除了照顾自家牲畜,就是等着拿到干活挣的钱,这使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这三个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卫生条件也不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拼命地找工作。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这些“嗜好”并非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欧查·姆巴克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几个月的钱。

案例二:为什么印度几乎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不吃加碘盐

穷人的营养问题或许并不在于食物的数量,而在于食物的质量,特别是微量营养素的缺失。对于未出生的婴儿,其在子宫内能吸收充足的营养,尤其重要。

大多数母亲肯定都买得起加碘盐,这种盐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非常普遍;或者每两年服用一次碘药剂(每剂药花费51美分),然而,在印度,几乎所有怀孕的妇女都不吃加碘盐。

为什么?部分原因是,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但更重要是,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对于穷人,他们的食物主要有白面包、人造黄油、罐装牛肉、加糖茶和土豆——这些食物都很糟糕。如果他们多花点儿钱去买一些健康食品,如橘子和全麦面包,那样不是更好吗?

是的,那样当然会更好,但问题是,没有人会这样做。而且,特别遗憾的一点是,你手里的钱越少,你就越不愿意购买健康食品。

一位百万富翁可能喜欢以橘子汁和薄脆饼干当早餐,但一位失业人员是不会喜欢的——当你陷入失业状态,你并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点儿味道不错的东西,总会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诱惑着你。

两位学者用大量的调研案例告诉我们,各国政府及国际机构需要就食品政策进行彻底反思。解决办法并非提供更多粮食那么简单,仅仅靠给予穷人更多的钱,可能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即使收入增加,短期内他们可能也不会达到更好的营养状态。

作者认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中国交出了全世界最牛的“减贫”成绩单

看到围绕着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讨论,读者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 

没错。

中国对“减贫”问题,可谓是最不陌生、最有发言权的国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是经济学理论贡献,中国则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全世界最牛的“减贫”成绩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

微信图片_20191017102119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后,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亿人减少到1985年末的6.6亿人。到2012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899万人,比1985年末减少5.6亿多人。

2013-2018年,我国农村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六年累计减贫幅度达到83.2%,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有望得到历史性解决。

从东中西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已基本率先脱贫,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影响远非止于国内,中国减贫也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世界减贫做出卓越贡献。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力量。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发贺信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世界银行也曾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编辑 | 陈栋栋

编审 | 张   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