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中国南极考察开启“双龙探极”时代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深圳报道

深圳蛇口太子湾游轮母港码头,即将启航的“雪龙2”号

深圳蛇口太子湾游轮母港码头,即将启航的“雪龙2”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摄)

10月15日下午4时16分许,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这次首航南极,它将和“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的格局。

“双龙探极”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雪龙2”号将承担哪些工作?它有什么样特别的设计?“双龙”如何配合?

“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我国多年来做出了不懈努力。

自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以来,我国南极事业发展的历程已经有三十多年。我国已先后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考察站和北极黄河站,南极罗斯海沿岸的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表示,仅有“雪龙”号一艘考察船,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中国南极考察的需要。

秦为稼直言,“雪龙”号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由国外进口,原设计是一艘冰区运输船,后经改造作为科考船使用,但科考能力存在先天不足。

秦为稼介绍,随着南极考察任务的增加,“雪龙”号在兼顾考察站的支持和海洋考察方面,显得尤为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建造一艘新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和“雪龙2”号两艘船在功能上实现互补,既能维持中国南极考察的基本需要,也是满足开展大洋科考的重要条件。

秦为稼介绍,本次考察实施两船四站考察任务,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南极,将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的格局。

根据计划,“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于2020年3月下旬回国。“雪龙”号于2019年10月22日由上海出发,在中山站开展作业后,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后程回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双向破冰是“雪龙2”号最大亮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摄)

“雪龙2”号今年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那么,与“雪龙”号比,“雪龙2”号将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 

据介绍,从2008年12月上报项目建议书,到2019年7月“雪龙2”顺利交付,项目建设历时十余年。“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

我国极地科考主要选择在南北极海冰较少的夏季开展,即便如此,部分极地海域仍常年冰封。与“雪龙”号相比,双向破冰是“雪龙2”号最大的亮点。

双向破冰是指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一般的破冰船大多是由船艏向前破冰,如果一旦遇到较厚的冰脊需要转向时,容易被冰脊卡住。“雪龙2”号利用船艉破冰技术可以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

据悉,“雪龙2”号采用两台7.5MW破冰型吊舱推进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节~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0.2米积雪的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满足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需求。

双向破冰技术使“雪龙2”号在冰区的操纵性能得以极大提高,实现冰区快速掉头、转向,尤其是在南极近岸冰情复杂、水域狭窄的环境中,极大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

“借助‘雪龙2’号更强的破冰能力,科研人员能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对于科学家来说,能够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扩大科考作业的范围,是弥足珍贵的。”秦为稼说。

“以往‘雪龙’号在南极,特别是浮冰特别密集的地方,调个头是非常的困难。 ‘雪龙’号在陆缘冰当中,我们要把船头调过来,可能要花超过12个小时,非常困难。” “雪龙2”号船船长赵炎平表示,相比而言,“雪龙2”号船不需要掉头,可以直接尾向破冰航行。“‘雪龙2’号还配备了两个吊舱,这两个吊舱是全回转吊舱,还有两个侧推。通过这四个推进器的配合,在一般的水域可以做到原地调头,机动性要好得多。” 赵炎平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

“我们船体内部安装了很多传感器。”赵炎平介绍,这些传感器主要来监测船体结构的震动、温度等,通过这些参数可以进行现场评估,计算出来破冰的时对船体有无损害。大大地降低了破冰的时候船体结构(损害)的风险。同时,它还配备了一套辅助决策系统,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指导。

此外,“雪龙2”号科学调查能力突出,船上同时配有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直升机,用于承担寻找冰区航道、应急救援、人员运送、远距离科考作业、物资吊运等任务。

400余位考察队员出征南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摄2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摄)

根据自然资源部批准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总体方案”,此次考察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413人组成,其中自然资源部属单位队员223人,其他部门或单位队员190人。

启航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向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授队旗,并宣布出发。即将出征的科学家、考察队员和船员在船舷上依次列队,向前来送行的家属代表和各单位代表挥手告别。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徐世杰介绍,此次南极考察有3大突出亮点:首次“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双龙探极”今后会成为常态化的考察模式;提升我国南极环境观测水平。此次考察将围绕南极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拓展海洋观测网。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增强对南极的认知;实施“绿色考察”。除常规科学考察之外,此次考察将进行考察站站区环境整治,严格按规定实施南极考察环境评价和管理制度,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编辑 | 张   燕

编审 | 张   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