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新中国经济70年·统购统销|亲历者杜润生: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统购统销,在特定时期起到了抑制市场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缓和粮食危机的作用。但逐步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之后,粮食逐年增产,价格放开,粮食市场形成,实施了39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70年logo

统购统销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粮食出现紧缺。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即粮食统购统销。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后来,粮棉油等多种农副产品进入统购统销范围。统购统销,在特定时期起到了抑制市场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缓和粮食危机的作用。但逐步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之后,粮食逐年增产,价格放开,粮食市场形成,实施了39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p26 1954 年11 月9 日,湖北省孝感县朋兴区农民的售粮队伍,全国各地的秋粮统购工作已逐步展开。新华社

1954年11月9日,湖北省孝感县朋兴区农民的售粮队伍,全国各地的秋粮统购工作已逐步展开。(新华社)

p27

统购统销政策的建立与变革

谈到中国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建立及改革,让我们想到了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另一位是党内资深的农业问题专家杜润生。陈云提出并贯彻了谨慎又可行的统购统销政策,杜润生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著名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取消了实施32年之久的统购统销政策。

统购统销政策,包括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统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计划供应(统销),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严格控制;在中央统一管理之下,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对粮食进行管理。

本文根据《陈云年谱》和《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整理而成。

缓解粮食赤字危机

时光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中国正经历着粮食危机。

据粮食部当时的报告,1953年粮食年度内,国家收入粮食与支出粮食赤字40亿斤,当年6月30日全国粮食库存下降了40亿斤。在当年10月份,全国粮食销量同比增加31%。

缓解粮食赤字危机,成为实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初衷之一。

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经过反复比较、权衡利弊得失,下决心提出在农村统征、城市配售的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

1953年10月1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会见厅里,陈云向毛泽东汇报粮食征购与配售的办法,得到毛泽东的赞同。10月2日晚上,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由陈云作粮食问题的报告,提出农村征购、城市逐步采取粮食配售等应对方法。毛泽东在会上作结论:赞成陈云同志的报告。

1953年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粮食会议上,陈云作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全国粮食问题的严重形势,提出了又征又配等8种方案。陈云说:我这个人不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但是,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都要波动;如果采取征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一定要混乱。全国26万个乡、100万个自然村,百分之一出毛病,逼死人或打扁担以至暴动都可能发生。

陈云指出,粮食不充足是我国较长时间内的基本状况,采取征购措施是不可避免的,拖得越久,混乱局面会越严重,在农村征购,在城市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名称可以叫作“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当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实施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相关政策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1月23日发布,这标志着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正式出台。

1953年至1954年粮食年度,国家粮食征购量同比增长29%,完成了当年的统购任务,新政策稳定了粮食局势,扭转了粮食市场上国家购少销多的局面。

陈云指出,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是为了在人民购买力提高、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首先保证出口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物资供应,而这样做又是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工业品出口,如果不出口农产品,就换不回机器。这个情况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等我们造的机器、工业品多了的时候,也许能改变。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初,实现了抑制投机、缓和粮食危机等目的。但后来带来连锁反应,由粮食发展到油料、棉花等多种产品实行派购(即按照国家政策,商业部门借助行政手段,规定交售任务,农副产品生产者按照任务和计划价格,交售农副产品)。

1954年9月,陈云指出:计划收购的政策今后要继续实行下去,但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

改革开放后,粮食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粮食多了,卖粮难”,统购统销政策到了能够变革的时候。

五个中央“一号文件”

1981年底,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社队(编者注:公社大队)已近半数,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等人负责起草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杜润生记得,他向胡耀邦建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个文件最好安排在新年的元旦发出,成为新年的一号文件,以便全国、全党重视。胡当即表示赞同。这个文件报送给中央,邓小平看后说:“完全同意。”陈云看后叫秘书打来电话,说:“这个文件我已看了,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后,1982年1月1日,当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公布,文件对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改革作了原则规定,并强调 “农副产品收购,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的原则,为以后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埋下了伏笔。胡耀邦说,农村工作方面,每年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此后5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

文件公布后,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研究人员深入调查,杜润生说:“几位年轻研究人员从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角度,提出了改革统购统销制度,并逐步着手具体改革方案的设计和试点。” 从1982年开始,连续3年粮食超速发展,全国各地甚至出现了卖粮难和“打白条”(即国营粮食部门欠农民的售粮款)现象。

针对卖粮难、财政补贴负担重的问题,杜润生回忆:“1983年时,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整理出一个书面建议,提请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拟议中的1984年‘一号文件’,应该围绕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这个中心,疏通流通渠道,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多种经济并存,创造一个竞争促发展的新局面。”

杜润生等人提出了5项建议,其中第5项是“国营商业、供销社逐步开放贸易、退出市场垄断、改变服务方式,供销社回归民办”。对这项建议,到会的领导同志要求商业、供销、财政部门进行清理,与粮食统购统销问题一并解决。

合同订购过渡

1984年夏天,国务院在北戴河开会时,杜润生作了汇报:“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现在是有利时机,应该抓住机会”,“对此,国务院总理和姚依林、田纪云等人都赞成。” 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先搞粮食“合同订购制”。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十项经济政策第一条:“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

虽然1985年夏收粮食歉收,新的合同订购制度被放弃,成为一种过渡体制,但改革领域还是扩大了。1986年以后,城市统销放开。

(撰稿:《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庭阳)

编辑:邹松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