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外媒眼中的中国什么样?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贺诗  郭志强 | 陕西、贵州报道

9月21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下称“访学班”)成员“兵分两路”,分别从北京出发抵达陕西、贵州,作为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秘书处(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访学班,共吸引来自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26个国家46家主流媒体的50名资深编辑记者参加。

过去几天里,访学班行程紧密,他们都去了哪里进行采访调研?外媒眼中的中国什么样? 

参观兵马俑,“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9月21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部分学员来到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来到西安,我才算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哥斯达黎加《民族报》执行总编辑阿曼多·梅尔加说。56岁的梅尔加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兵马俑的故事,一直想亲眼目睹千年前的奇迹,这次他梦想成真。

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访学班成员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摄像机,进行采访报道。

阿根廷美洲电视台24频道记者安德烈斯·弗洛雷斯在现场就一边拍摄一边解说,他说:“我要通过镜头,把这些历史瑰宝展示给阿根廷的观众。”

1

阿根廷美洲电视台24频道记者安德烈斯•弗洛雷斯在现场一边拍摄一边解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贺诗 | 摄)

“对于拉丁美洲人来说,中国在地球的另一端。”智利《柜台报》编辑瓦莱里亚·亚历杭德拉说,“访学班带我们来到北京、西安,近距离接触并观察中国最真实的模样。媒体是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通过我们的报道,拉丁美洲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将更加深刻。”

西班牙《理性报》记者克拉拉·纳比奥则认为:“兵马俑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不同文明的交流非常重要。如果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生活在封闭的圈子里,世界就将处于隔阂和危险状态。”

到访贵州毕节织金县,感受特色文化

同在9月21日,访学班部分成员来到贵州,第一站是毕节市织金县。来自加纳、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媒体人参观了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交流中心和毕节织金洞。

2

访学班成员参观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 摄)

在参观织金县民族工艺文化交流中心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刺绣工艺传承人蔡群向访学班成员介绍了纯手工制作的蜡染刺绣产品。

蔡群因蜡染成名,也因蜡染致富。在蔡群的努力下,最初十几人规模的小作坊如今已发展成为三百人的公司,主要经营钱包、背包、披肩等各类产品,产品远销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地。

3

苗族蜡染刺绣工艺传承人蔡群向访学班介绍蜡染刺绣产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 摄)

近年来,贵州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贵州全省贫困人口从623万人减少至155万人,每年减少100多万人,其中2018年减少148万人,是近年来减贫人数最多的一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近200万人搬出深山。

访学班成员还参观了有着“天下第一洞”之称的毕节织金洞。

毕节织金洞于2015年获批为世界地质公园,以其丰富的岩溶地质现象,记录了贵州高原的沧桑巨变,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太神奇!太壮观了!”来自加纳广播公司的高级编辑戴安娜·弗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她被洞中的盔状石笋“霸王盔”、盾形石柱“倒挂琵琶”和细长的石柱“一线连天”等形态各异的岩石所震撼。

4

访学班成员参观织金洞时合影留念(《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 摄)

参访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原来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啊”

“原来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啊。”这是厄瓜多尔《快报》记者阿方索·阿尔万9月22日来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杨凌示范区”)后发出的感慨,阿方索·阿尔万说,中国的农村与自己此前的想象大不一样。

当天,访学班部分成员来到杨凌示范区,这是他们自9月15日抵达中国先后在北京和西安两个大城市进行学习访问后,首次接触到中国农村。

杨凌示范区相关领导介绍说,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序列管理。此外,杨凌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管理体制,由科学技术部等22个国家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区党工委为陕西省委派出机构,区管委会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具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和省级经济管理权。这样的机构设置,在全国并不多见。

2017年,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正式挂牌成立,杨凌片区成为以农业为显著特色的自贸片区。

“看来中国对农村、对农业非常重视。”阿方索·阿尔万说,杨凌示范区的模式值得自己国家借鉴。

在了解完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下称“创新园”)、杨凌特色农业发展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情况后,访学班成员纷纷对杨凌示范区的成就竖起了大拇指。

5

访学班成员参访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刘龙 | 摄)

2016年,马新世和另外4名杨凌籍职业农民共同发起组织建设了创新园,园区以现代特色高效设施农业为内容,以循环农业为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力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园区内的种植区,访学班成员看到一排排现代化日光温室,各类农产品的新品种可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得到高效生产。温室配有设施农业环境控制与监测设备,包括二氧化碳监测、空气湿度监测、土壤水分监测等,大屏幕上可以随时查看数据。

同时,通过杨凌农业大数据平台,并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创新园已实现对农产品远程控制、预警等智能管理。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马新世说,这是创新园的目标。目前,园区作为高校培训基地,已经面向全国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

“我们杨凌的职业农民,可以到各个国家去,对你们的农民进行技术支持。”马新世的话得到访学班成员的热烈回应。

6

在杨凌现代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访学班成员与马新世交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贺诗 | 摄)

实际上,杨凌示范区也在借鉴和学习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在建区之初,国家就给杨凌示范区下达了这样的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以色列与我国西部地区相似,都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而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上,以色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为此,杨凌示范区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建设中以节水灌溉园。该项目占地300亩,由以色列工程师根据西北地区的地貌特点和气候特征专门设计了农作物灌溉系统,灌溉用水量只有过去的三分之一,每亩地可降低生产成本350元,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

7

访学班成员采访中以节水灌溉园(刘龙 | 摄)

到访毕节奢香古镇,“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很好”

“原来这是磨面粉的石磨,小巧的物件太神奇了。”9月22日,南非《先驱报》兼《周末邮报》总编辑恩瓦比萨·马昆加在贵州毕节奢香古镇参观了解毕节大方县传统文化民俗时对当地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赞不绝口。

8

南非《先驱报》兼《周末邮报》总编辑恩瓦比萨·马昆加在毕节奢香古镇尝试推磨(《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 | 摄)

不仅恩瓦比萨·马昆加对贵州的彝族文化民俗有浓厚兴趣,访学班其他成员也对如何借鉴贵州彝族文化保护经验饶有兴趣。

独具彝族特色的毕节奢香古镇是集文化餐饮、农民手工绘画、刺绣、风情美食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区,有四季如春的古彝梯田,有古色古香的商业一条街,也有一栋栋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居民住宅楼。

尼日利亚《每日信报》的司法新闻主编约翰·阿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在文化保护方面做得很好,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兼具融合了现代文明形式,这一点值得尼日利亚学习。”

毛里求斯国家电视台的高级编辑蒂埃里·拉马索米于2017年来到中国,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一年多的项目培训,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十分关注。

蒂埃里·拉马索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毕节奢香古镇的“文化+旅游”模式很具有代表性,“因为旅游产业模式已经在转型了,消费者旅游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吃喝玩乐,而是开始追求具有文化内涵、深度体验的形式,这种模式符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帮助本地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

编辑 | 陈惟杉

编审 | 郭   芳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