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拉动内需刻不容缓——积极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配合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当全球经济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之时,中国应该依托自身的大市场,全力推动“内需经济”增长。因为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可小觑。8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第七次会议,对经济政策基调做出微调,总体看,内需拉动力度有所强化。

比如,作为拉动需求的重要手段,金融委要求加大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鼓励银行利用更多创新型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真正落细落实尽职免责条款,有效调动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积极性,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尤其是在宏观经济政策方向,金融委将7月20日“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提法改为“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金融委明确指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上述表述,包括提出“提高金融体系适配性”要求,其实都是为了更好地拉动内需。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非常重要。配合意味着“两大政策双赢”。

例如,“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的组合,笔者认为就像是开汽车,一脚拼命踩油门——积极财政,一脚拼命踩刹车——紧缩货币,这个车咋开?不仅“财政油耗”容易被浪费,也容易让车损更严重。

而且,上述组合容易导致积极财政政策之下的大量投资项目给到国有企业,越来越少的金融资源随之大量匹配给了国家项目和国有企业,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严重。而民营经济的弱化将导致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在政府财政通过减税努力降低企业成本的时候,如果金融方向不配合,将导致“减税降低的成本”被“利息上升的成本”对冲。当然,金融成本方向上也在不断努力,试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应当说,效果还不够理想。

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