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文化时尚 > 正文

湘西“任性老汉”张建永和他的《行走的树》

1

这本自媒体随笔文集是压根儿也没想到的一次意外收获。

原本是为了和当时在国外的女儿保持一种“便宜”便捷的联系方式,没想到就这样触动了写作的念头。

从2013年开始,每天都写,几乎没有中断过。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五六篇,且都是千字文。连自己都惊讶,这发的什么“癫”!

但是,写这种微文好像会上瘾似的,这不一弄就几十万字下来了。算了一下,将近七十万字。要是一开始就给自己订个什么几十万字的写作计划,八成会泡汤。那得多大功夫啊。可是,如果不当成任务,而以此作为和生命相随相伴的一种对话、私语和独白,那多有意思。就这样,每天笔耕不辍,慢慢地就这样把一些思想碎屑和情感微澜集腋成裘,弄得有些模样了,精简筛选之后,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奉献给大家,就图个乐。

退休之后,基本上在乡下“流窜”,无意中跨界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地界。弄了几手,好像宝刀未老,还能够倒腾几下。担纲创意策划并撰稿写作的大型旅游演艺《魅力湘西》,连续十年成为全国旅游演艺票房前十位。首战成功激起了对学术思想的重新思考。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把所谓高深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原来本人学的文艺学,美学,玩的是“高精尖”,喜欢玄而玄的理论。有时候玩抽象就喜欢深奥到无极。现在细想起来,我们固然需要元理论创新,更需要理论如何直接作用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加之退休之后,有机会拿出更多时间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去,便越发干劲十足,乐此不疲了。

微信随笔,仅仅只是退休之后几乎不占时间完成的作品。记得有朋友为我担心,写那么多微信,得花多少时间啊。如果拿出来写作其他“正牌”文章多好啊。仿佛在慨叹微信“毁了”我的“才华”。这也怪不了弟兄们担心。都几十万字了,不花时间行吗?

其实,我这微文还真没花完整的时间,全是“马上”得之。这几年跑乡村旅游规划、策划和咨询,从张家界一直南下到怀化永州,翻山越岭,过河入林,跑遍了湖南西北、西南部。我的“坐骑”差不多每个月要跑七八千公里。我的微文绝大多数是在车里写的,全是碎片化时间,一般人都会毫不吝啬随风抛掷。这些别人看不上的时间,我捡拾起来,在晃荡的旅次中把思维转化成文字,这是最好的“废物利用”啊。要知道,碎片化时间干高深哲学研究肯定不行,写鸿篇巨制也不行,拿来随手像玩个“蝈蝈”,又能找出点趣味、闪光点岂不乐哉?这还真练出了点“绝活儿”。我在副驾驶位置上,无论行驶在平坦的高速路上,还是崎岖颠簸的山道上,我不仅能写且眼不花头不晕,双手像弹钢琴一样,麻利地打出文字出来,而且一不留神百十公里路程就走完了。晚年了,像个“练家子”,竟然掌握了一门“术”,看来,高校之外江湖上混口饭吃还是可以的。

以前写文章,讲究书卷气。基本上是研究性文章。那是灯油熬尽的苦活儿,是正规军的打法。为此写了一辈子。出版过比较“深奥”的美学文艺学论文和专著。其实这个时候内心在生命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有些感受一直想用文学方式表达表达。苦于没有时间,又苦于当下文学本身的变异,对那种“精心装饰过的文学”有一种反感。当下不是“机械化”、“自动化”写作,就是把形式当成唯一重要的写作,再不就是“协会写作”,大家互相吹捧,吹得乌烟瘴气,好坏失准。因此,很难得动笔。

倒是在自媒体时代,微信这种形式,为我们真诚写作带来了生机。在这里,你可以不必考虑玩“穿靴戴帽”的文字游戏,可以不必顾及一些所谓的格式,所谓编辑顾虑。这样,至少为“真诚”留出了一条生路。这或许是疗救我们当前文章“腐败”的一剂良药。我的这些微文便有这样一种小企图:尝试用大众日常生活口语来写,看看是不是能够给本身就是同一类生命的其他受众带来愉悦、快乐,由此一起去思考一些问题,感受一些被“宏大叙事”忘却了的平凡生命的价值,被忽略得挤压在命运石缝中的人性的灿烂之光。

这一定是一个平视角度。与生命平视,与所有人平视。决绝地放弃所谓文化人的“教谕”身份,庄严地确认自己的平民身份。这样,所有伟大和普通在我这里都获得同样地位。论人论事,拒绝被权威和流行“拐骗”牵着走,只拿自己生命全部所得来拷问观察对象,保持生命验证的真实性,自然也不可避免留有局限性。但这恰恰就和微文形式保持同构:不追求那种打磨得光滑如玉但失真的东西,而追求粗粝的、原真的带有生活鲜味的思考。

本来这部自媒体微信随笔文集还真不是“预谋”而成的。开始就是打发时间。写着写着,就有朋友建议集束出书。还有些朋友说这些文字有趣味也有嚼头,出版出来一定有价值。特别是雪峰山公司陈黎明先生直接建议出书,而且他来资助。这下就把心中欲望打着火了。接下去,深圳出版集团副总,深圳海天出版社老总聂雄前先生也感兴趣,派了社里获得法国文化部颁授的“文艺骑士”勋章的胡小跃先生来组织责编。这下闹大了。

既然是微信随笔,必企图和自己以前写作风格要有所区隔,微信作为新出现的事物,也是一种新的体裁,因此一定有新的变革。

本着这种意识,在内容上,我尽可能玩点“杂”,也就是说哲学(美学)、文艺学、经济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所涉猎;从风格上说,我尝试各种笔调。侃大山口语化的,内心独白的,抒情柔和的,雄放阳刚的,既有幽默辛辣嬉笑怒骂的,也有书卷气味重点的,更多的则是民间大众街坊里弄的;从描写对象上说,人物白描,不求全面,但求个性,力争见字如见人;景物描绘,注重借景抒情,力争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针砭时弊,讲究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理论,整点有用的;从描写范围来说,远到欧洲美洲,近到身边数百个村寨,以湖南西部为核心画了一个圈,把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做了深入考察。

特别是在当代中国高速急速发展的当下,一切瞬息万变,很多事情来不及细细思索,就翻天覆地了。就拿乡村建设来说,一边是建设,一边是毁灭。真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速度不仅等于成功,有时候也等于毁灭。

人的变化更大,尽管人的一切生物性都保存着,但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水平等等却在裂变中。这裂变有好的发扬下去,也有不好的在滋长蔓延。我在微信中写了近百十个人物,这些人物既有举世闻名的大家,也有街坊里弄引車卖浆者,既有道德文章高标独秀者,也有性格瑕疵但善良真诚的普通人。我试图在伟人、大人物和普通百姓之间找到一种共有的真善美,表达除了机缘使然,人有群分,群有层分之外,骨子里但凡能够坚守真善美的,才是我钦崇和提倡的。这些才是中华民族精神再造的基础。

在后来写作中,有意识地对写作内容进行分类,形成了几大栏目:《湘西扯蛋》《没完没了瞎吹》《老汉推荐》《外公日记》《在孙子呆的地方》《北京唠嗑》《世说新语》等等,颇受粉丝追捧,都建议出版成书。本来是把微信作为自己好玩儿的事情,结果成了一个思想情感交流平台。每天就所见、所遇、所思、所读、所聊、所做发一点感想,记录一下思维轨迹,针砭一些,赞扬一些。久而久之,回头一看,便敝帚自珍,觉得有点出版价值。

于是,对文字做了筛选,大约四十万字。分为:

《雪峰絮语》主要写雪峰山相关联的事情。

《湘西扯蛋》主要写人物,类似《世说新语》。

《思想杂碎》主要是思想的碎片化思考。

《情感微澜》主要关于生命和生活的情感感受。

共四个部分。

总标题为《行走的树——张建永自媒体微信随笔文集》

由于是自媒体微信随笔,因而,在文字上努力追求轻松活泼,幽默机智,追求大众风格,口语化。风格上不拘一格,有幽默机智以口语为主要色调的文字,也有雄浑劲健追求宏大格局的文字,还有柔美旖旎玩点缠绵悱恻的文字。

在内容上,但凡生命中遇到的有趣味,有格调,有性格,有惊讶,有价值,值得思索,感动情怀,引起兴趣的人和事尽可能写进来。

在人物白描中,有老一代作家沈从文、丁玲等;理论家徐中玉、钱谷融等,艺术家黄永玉,刘焕章等;有新锐作家格非、田耳,艺术家梁志天、葛千涛等,还有百十个积普通的人物。对这些人物的书写,绝不以先验主义为指归,而是个人的深切感受为基础。因此,这本书里百十个人物皆是和自己有交集并在交集中凭个人感受书写出来,注重个性和独特性,注重可读性。

在思想内容方面,所涉猎极范围其广泛,哲学、文学、经济学、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生命、环境等等都有所触及。这些思考没有做成大块文章,因为不符合微信格式。但是,这些思考个人觉得有点价值,便记录下来,为受众贡献点愚者之思。

在情感方面,不在宏大叙事,而在生命中感动过的东西。

人啦,匆匆忙忙在这个世界走一遭,总得干点什么,留点什么。我们在自己专业上已经匍匐案桌一辈子,教授了三十几届学生,也参与到了自己母校的发展建设中,参与到地方发展建设中,算对得起国家了。但是,生命并没有以退休未终止符号,这颗心还在跳跃,因此,在血液浇灌的脑细胞还在活跃的当下,用自媒体微信随笔方式,非常实用。现在一天不写,便像缺了什么似得,于是,带着自媒体微信随笔思维方式,脑细胞便一直在活跃着。这对防止闹年痴呆或者推迟它的光临也许有点用处。

既然是自媒体微信随笔,便在追求上把“平民化”作为我的对标。比方,我选择谁来给我作序就一改惯例,没有请名声赫赫的大家,而选择了一位90后大学本科的在读学生。我想看看一个人在“风烛残年”,只要思想不死,能不能和年轻人接得上火。我把一个老年人对社会的观察样本请一个90后看,就是想在未来的思想天空里,有我们放飞的空间吗?从陈沐小朋友的《序》里感觉还行。这也是我们这把老骨头活下去的勇气之基。

记不清楚看到哪一本书介绍有个民族对待老人的方法。他们把风烛残年的老人提前背到山顶先前挖好的洞穴里安放,每天送饭,直到归天。这种伦理好坏且不去评说。但是,至少有一点就是这个老人对这个家庭基本丧失了用处之后,被安置在别处,不让影响家人。从历史总是翻开新的一页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民俗同时对老人的活法有份启迪:倚老卖老不干事儿的、或者倚老卖老乱干事儿的总是年轻人嫌弃的原因。老夫晚年不寄望高高在上去“教谕”谁,也没这个本事,但是,也不想做寄生虫,倚门望天黑等待“那一天”到来。于是,发觉微信写作真是件好武器,能够把老年生命“残汤剩羹”的碎片化时间转化成有点价值的时间,能够促使自己手脚灵便,脑子灵活之外,还能把涵泳了几十年的生活历练提升出来,用自由灵活,随意放松的形式传达出来,给世界另一种色彩,岂不乐哉!

附打油诗一首:

老汉任性歌:

老教书匠,退休颐养。

走乡串寨,胡乱吸氧。

村头小坐,村尾打鼾。

屙点野屎,吃点粗粮。

随地撒尿,肥沃土壤。

嚼点葛巴,打哈瞌睡。

淋哈微雨,晒哈太阳。

吹哈山风,喝哈凉水。

瞄哈风景,瞧哈姑娘。

吃个猪脚,打哈饱膈。

咬坨鸡腿,剔哈牙床。

抬腿走路,弯腰爬山。

喊哈嗓子,调哈口味。

拍个微片,发条微信。

讲句微话,来点微意。

开口微笑,搞点微想。

移动互联,江湖勿忘。

远交近亲,朋友一场。

人生易老,只有一趟。

物我两忘,江河汤汤。

随手打油,毋需他呛。

匆忙成章,看官自享。

老汉任性,自拍自唱。

(此文为张建永《行走的树》自序)

编辑: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周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