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不该是简单的“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已经基本公布完毕,PMI、固定资产投资、M2增长率、社融情况等,已基本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笔者认为,中国有关货币、财政、产业等宏观调控部门需要采取行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是保持定力的基础。我们需要高度注重高质量发展,但绝不能允许在经济失速状况下谈高质量发展。

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并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把握长期大势,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化危为机,办好自己的事。

这个总体要求,其实就是有所作为的要求。而且中央特别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到境外和境内、短期和长期、宏观和微观、供给和需求、农村和城市——这些看似不同甚至对立的事务,其实都是统一的整体,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看待。

同样,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也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但宏观稳定是第一位的,宏观不稳,微观不可能活,托底社会问题就会越托越托不住,成本大幅攀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7·30会议”提出:“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笔者认为,如果具体执行部门只是简单把中央“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理解为“保持货币流动性或金融流动性合理充裕”,不仅远远不够,甚至还可能演化为“严重跑偏”。

实际上,中国经济严重期待适宜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本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但是,货币或金融流动性很可能是短期、甚至极短期的流动性,这样的流动性再多,也只适于金融空转套利,转化为资本流动性的概率低,成本高。

正因如此,中央政治局“7·30”会议强调:“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为什么是中长期融资?其实指的就是资本,而不是短期的货币或金融流动性。

毫无疑问,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当下金融、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短期和长期、供给与需求等对立事物的统一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从需求端助力供给,从投资端助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中国经济在宏观层面的长期稳定,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金融环境,更重要的是:赢得时间。

几日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金融40人论坛上说:扩大总需要和结构改革并行不悖。中国经济“L型”走势始终没有达到(稳定的)一横,下行压力不断。而现在应扩大总需要,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阻止经济下滑。他判断,做到这一点,中国经济才有保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较高增长的可能性。

笔者赞同余先生观点,并希望补充三点:第一,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可以拉动总需求,更重要的是,应肩负强化股权资本市场健康,并以此修复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重任;第二,坚决反对“总需求无用论”;第三,“让M2和社融增长符合GDP增长需求”的提法非常消极,如果GDP增速回落到6%以下,而CPI增长只有1%,那就是说:M2增速达到7%就足够了?笔者认为不行,这等于废掉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编辑:周琦

编审:姚冬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