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三星工厂转移产能,“千亿街道”陈江转型突围

对于“千亿街道”陈江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龙头企业,转型已成必然。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贺诗 | 广东惠州报道

责编:陈栋栋

编审: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4期)

p91“千亿街道”陈江通过“三旧改造”盘活土地存量,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千亿街道”陈江通过“三旧改造”盘活土地存量,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

7月10日—11日,广东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惠州三星”)连续为公司员工举办两场招聘宣讲会,邀请伯恩光学、比亚迪、光弘科技、TCL通力、德赛电池等14家企业进场招聘,为自己的员工寻找下一个东家。

邀请竞争对手来挖自己的员工,这被外界解读为三星进一步压缩中国工厂产能并将手机工厂向东南亚转移的信号。

惠州三星是三星电子在中国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借助这样一个龙头企业,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实现了经济指标的历史突破。早在2013年,陈江GDP已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这其中,惠州三星做了过半的贡献,陈江也成为惠州市第一个“千亿街道”,在全国排名前列。

由于在中国手机市场节节败退,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虽然三星电子官方尚未明言,但三星电子将手机产能向东南亚转移几乎已板上钉钉。

对于“千亿街道”陈江来说,缺少了这样一个龙头企业,转型已成必然。

“月朗星稀”背后的区域经济风险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三星电子一直在调整惠州工厂的产量。

2013年,陈江街道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402亿元;2018年,陈江的工业总产值为1205亿元,相比5年前甚至有所下滑。“能保持这个数据,已经是我们提前进行了转型布局的结果。”陈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戴伟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2018年4月,三星电子宣布撤销深圳三星电子通信有限公司。2018年底,三星电子关闭天津手机工厂。如今,惠州工厂已是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块“领地”。

早在今年6月,韩国三星电子已发布声明,“由于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我们正在调整三星电子惠州工厂的产量。”

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三星电子在中国的手机销量仅334万部,排名第8,同比跌幅74%,市场占有率仅为0.8%。而同是2018年,在另一个手机大市场印度,三星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接近50%,销量高居第一。

三星电子在中国市场的惨淡,更加凸显东南亚和印度市场对于三星的重要性。有市场分析师认为,东南亚的越南等国离印度更近,手机运输的物流成本更低,再加上用工成本等因素,都会促使三星电子将手机产能向东南亚转移。

6月底,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表示,“三星尚未决定是否关闭中国惠州工厂。”

但在陈江当地,流言已在坊间四起。坐落于惠州三星周边的上游供应厂商盛传,惠州三星工厂将于今年9月彻底关闭。

虽然三星一直没有官方通知,但当地政府对此早有准备。这种未雨绸缪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龙头企业产值占比过大,中小企业未跟上步伐,这种“月朗星稀”的现象背后,潜藏着很大的经济风险——龙头企业一“感冒”,整个街道的经济会受到巨大影响。

“近几年来,陈江一直在布局更多高成长性的项目,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力求摆脱‘月朗星稀’的影响。”戴伟焕说。

p92在陈江,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经部分投产。

在陈江,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经部分投产。

转型新兴产业,再造一个陈江

2013年,陈江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主要是借助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崛起的东风,以惠州三星电子为首,一大批电子信息企业落户陈江。

但市场变幻莫测,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快速上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上涨。

陈江街道一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惠州当地,一名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在4500元/月左右,而相同的工人,在越南只需1300元/月,成本不到惠州的三分之一。

“目前电子类产品同质化严重,材料、设备等成本基本不会有太大差别,人工成本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位业内人士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是三星电子逐渐往东南亚转移产能,其他同类企业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刚刚保住了千亿,且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45%左右,但是明年呢?几年后呢?我们还能不能保住陈江产业重镇的地位?”戴伟焕的疑问,也是逼迫陈江转型的动力。

今年5月,总投资6.8亿元的杰普特激光产业园项目在陈江动工,它将生产各类激光器和智能装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4亿元。在仲恺高新区的产业体系中,激光产业正是其着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另外,中电北斗、亿纬集能、华智新能源、万盛兴等26个重点产业项目正在陈江逐步推进,涉及智能终端、新型显示、新能源、智能装备、北斗、激光、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以及供应链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约409.95亿元,预计产值1593.43亿元,预计可以实现税收38.9亿元。如果这些项目顺利推进并实现达产,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陈江。

“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分析,我们的态度是谨慎偏乐观。”戴伟焕说,谨慎是因为一些以前带着陈江高速发展的龙头企业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而新型、高成长性的企业完成“接档”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近两三年是陈江产业发展的“阵痛期”。

“乐观,是因为我们现在也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陈江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戴伟焕表示,陈江毗邻深圳、东莞、大亚湾,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而且,陈江的产业基础好,产业集群效益凸显,必定能够承接好港澳广深的产业溢出。此外,惠州要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战场在仲恺,陈江更是要承担其中大部分的任务,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年,陈江的新兴产业发展会迎来一个集中‘井喷期’。”高端产业项目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产能较大,能够较快地形成可观的工业产值。与此同时,陈江也在构建孵化育成体系,以培育更多科技型的中小企业。从长远来看,这将进一步打造当地的创新创业生态,为街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并有望形成科技企业群的后备梯队。

今年4月,陈江街道投资建设的陈江创业大厦开始招商,作为一个孵化器,它除了有孵化器办公区域,还有青年公寓、商业综合体等功能场所,将为创业群体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该孵化器可以容纳30家科技服务机构、90家企业、1000名创业者,陈江将借此培育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

加快城市更新,盘活土地存量

陈江正通过实施“三旧改造”和“村企共建”盘活土地存量,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落地腾出更大的空间。去年4月,陈江成立了城市更新机构,今年出台了实施城市更新工作的配套性文件,引导村集体规范开展旧村庄更新改造和征地留用地村企合作行为。

“2016年以来,街道办已推动建成多个‘三旧改造’典范项目。”戴伟焕说。

“陈江以工业著称,此前其他产业难免有被忽视的现象。现在能融入城市发展的洪流,对于我们这种当地民营企业来说,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有一种特别的存在感。”当地“三旧改造”项目华庭悦府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戴伟焕介绍道,目前,陈江“三旧改造”项目有68个,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其中13个正在实施改造。

戴伟焕说,盘活土地存量,不但可以增加城市体量、规模和效益,也能为市民打造一个新的“城市中心”。“陈江人口集中、产业密集、商业氛围浓,但在城市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短板,达不到现代城市治理范本的要求。通过‘腾笼换鸟’加快城市更新,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五年后,陈江将会彻底摆脱城乡接合部的形象,彻底融入惠州半小时城市圈。”


 

2019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