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中国无须跟随美联储降息——央行需要尽快解决金融期限错配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为对冲财政税费集中清缴对金融流动性所造成的影响,本周央行通过各类政策工具和手段释放的资金量将近6000亿元。其中,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释放14天以下短期流动性4600亿元;开展MLF操作2000亿元对冲1885亿元MLF到期,净投放115亿元一年期资金;另外还有按照上次降准安排、于本周一释放的约1000亿元长期资金。

随着这笔资金的释放,财政税费交款带来的流动性压力有所减缓,货币市场利率涨幅所有收窄。

最近一个重要的议题是:美联储大概率7月底降息,而许多国家正在提前采取行动,那中国应当怎么办?比如,7月18日,韩国意外降息25个基点;就在同一日,印度尼西亚、南非和乌克兰同时宣布降息25个基点。此前的5月份新西兰、马来西亚、菲律宾降息25个基点,6月份澳大利亚降息25个基点。实际上,5月份以来,一系列经济数据促使美联储从加息立场突然转向降息立场,而此后将近15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率先采取了降息行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也明确表示,在货币宽松方向保持积极态度。

7月12日,中国央行发布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总的来说,最近有十几个国家央行降息,美联储也释放了有可能降息的信号,欧央行也暗示要降息,在此背景下,如何观察中国利率水平?两个非常重要方面:其一是整体市场利率水平,这个水平从去年开始一直在下降,6月末 DR007(银行间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是2.56%,同比下降了45个基点;其二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6月末是3.23%,同比下降25个基点。受此影响,5月份企业贷款利率是5.34%,同比下降了17个基点。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有明显的降低。

孙国峰这席话实际是告诉市场:第一,不要总是盯着存贷款基准利率,要了解市场利率水平高低,要看“DR007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变动情况;第二,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利率整体已经下降,货币环境相对宽松,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笔者认为,不要再问“中国要不要跟随美联储降息”这样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应当说,当下中国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比较适中,甚至在笔者心目中“还有些偏低了”。但问题是,DR007水平同比下降45个基点,而贷款利率仅下降17个基点,这种明显的“不大匹配”说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依然不够顺畅。它反映到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感受中,就是它们大都并未感受到融资成本的降低。

为什么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老问题:金融短期化导致的贷款期限过短。贷款期限过短所带来的问题是企业“借短投长”——投融资期限严重错配。为了解决期限错配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企业不得不大量借入短期资金,有些甚至变相构建“资金池”,为维系1元钱的长期投资,可能需要3到5元钱的短期资金周转。不仅融资成本畸高,而且流动性风险巨大,一遇检查或流动性收紧,“资金池”立即变成地雷,随时可能爆掉。

笔者一直认为,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利率高低的表层问题,而更重要的是金融短期化导致“短借长投”的期限错配问题越发严重,央行应设法尽快解决。(《中国经济周刊》编辑 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