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美联储再曝“冷门”——美国消费者焦虑情绪上升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又一个“冷门”消息,北京时间7月3日从华盛顿传到纽约,然后传遍全球金融市场。

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他准备提名圣路易斯联储副行长克里斯托弗·沃勒和一位女经济学家朱迪·谢尔顿为美联储理事。消息一出,美股上涨、美元贬值、金价上涨、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降,甚至全球金融市场为之一“震”。

这事儿很重要吗?当然。历史地看,这两位“候选理事”都是降息的坚定主张者和支持者。金融市场普遍认为,特朗普之所以希望沃勒和谢尔顿出任美联储理事,正是为了制衡鲍威尔,让美联储降息动作尽快变成现实,而且相对凌厉。

沃勒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圣路易斯联储工作,曾任圣母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肯塔基州大学担任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教授。

谢尔顿现任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美国执行董事,2016年曾经担任特朗普竞选总统团队的经济顾问。此前谢尔顿就一直被视之为美联储理事的“热门候选人”,现在好像距离这个角色更近了一些。

谢尔顿的货币政策主张非常“激进”,她上月在接受CNBC采访时曾坚定地表示,如果她被任命为美联储理事,会推动美联储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把联邦基准利率重新降低至“零”。外界认为,谢尔顿的主张与特朗普高度一致,不过,这件事还需要接受参议院的质询和确认。

美国经济真的需要“零利率”?从当前的消息看,绝大多数人认为此举“过激”了。但不容忽视的是,美国最近的情况的确令人堪忧,不仅是经济数据的问题,还包括方方面面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扭转世人对美国经济的看法和预期。

首先是伊朗问题。最近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越来越浓,以色列派出40架战机大规模空袭了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设施。当伊朗浓缩铀储量超过300公斤——“伊核协议”规定上限之后,许多问题恐怕都在重新评估的过程中。此时又有消息说,欧盟与伊朗之间的贸易结算系统已经开通,尽管尚无开始石油交易,但其它贸易结算业务已经上线。

其次是美国对欧增加进口关税问题。今年4月12日,美国发布“初步清单”,拟对欧盟产品加征关税,涉及产品价值大约210亿美元;几天后,欧盟公布120亿美元对美产品的“关税”反制清单。原本这件事已经处于僵持状态,但7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提出一份对欧约4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补充清单”,理由是欧盟航空存在补贴问题。

第三,一个由15个国家组成、覆盖3.85亿人口、成立于1975年5月28日的区域国际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最近做出一项决定:发行类似欧元的统一货币——ECO。尽管这一国际组织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有限,但如果非洲未来变成“全世界新的增长级”,ECO的影响力势必快速成长。

第四就是美国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6月份之后,美国经济数据开始明显回落。最大的看点不是制造业PMI,也不是就业、失业数据,而是这些数据已经影响到“美国消费者情绪”。6月25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的焦虑情绪5月份突然猛增,与之相伴的还有三项数据:其一,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近10个点至121.5,创下2017年9月以来21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远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期;其二,美国劳动者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困难”的受访者比例上升4.6个百分点,达到16.4%;其三,预计商业环境将继续恶化的受访者比例上升了4.3个百分点,至13.1%,也创下了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总体而言,围绕美国、欧洲等老牌发达国家的全球经济,现在能够让人感到兴奋的内容越来越少,而针对美元霸权地位等坏消息却越来越多。笔者认为,我们要深刻理解这场“全球经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在此过程中,许多貌似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对未来的预示性都可能非同小可。

编辑:周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