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货币政策需要加大“总体逆周期”调节力度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一季度经济数据刚刚有起色,4月份货币政策就有“回撤迹象”?至少市场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否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50”的原因之一?

刚刚公布的2019年6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4%,与5月份持平。从分项数据看,导致PMI低于“荣枯线”的主要原因在于,5个分项指标中有3项低于50%。

其中,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产品订货量有所减少;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回落;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2%,尽管比上月的47.4%回升了0.8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还在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生产和供应商配送时间两项指数仍在荣枯线之上,分别为51.3%和50.2%,但都比上月有所回落,回落幅度达到了0.4和0.7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这应当引起宏观调控部门的注意,尤其在财政部门已经大力减税降费之后,货币政策应当加大总体逆周期调节力度。或许有人会说,5、6月份的经济情况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这话没错,但这样的情况,决策层似乎实际早有预料。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会议还要求“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

笔者认为,八字方针为货币政策指明方向。如果确认上述要求是基于第一季度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那么,货币政策不应该“掉头”,但4月份公开市场操作“一度回笼加码”,利率有所上升。尽管央行认为这并未超出“稳健货币政策”的允许范围,也不存在紧缩货币的意图,但在短时间内,市场依然出现了理解偏差。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并未主张紧缩,那为什么要容忍市场紧缩的预期发酵?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但也不能因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激化实体经济风险。实际上,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相辅相成。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

这两个“更加”应当是一切经济政策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才有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的要求。

最近,央行不断强调“逆周期”调节,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6月25日召开的例会上就强调,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深刻变化,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这些提法都非常正确,但执行过程中必须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不能把“不搞大水漫灌”刻意向紧缩方向引导,这对股票市场是不利的;第二,不能因为国际环境稍有积极变化就放松对内需不足的警惕,更不能因此而收紧货币,因为不确定的“黑天鹅”时刻都在威胁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货币政策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消除经济下行压力的货币因素,提供优质的金融货币环境。应当看到,只有在健康的良性循环中,经济才能迈向高质量。

编辑:陈栋栋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