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中国航天首次海上发射,三大看点!

2

6月5日,天链测控北京中心,我国首次海射的测控现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陈惟杉 马铭悦 发自天链测控北京中心)今天上午(6月5日)12时6分,我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在北京的天链测控中心,与在场的技术专家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发射地点在黄海海域,发射平台为民用船舶,发射项目是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这次发射成功,既是对我国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的一次检验和验证,也是探索和创新航天领域发展的新模式。

据介绍,此次发射的捕风一号A、B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将实现小卫星编队探测海面风场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风场探测能力,提升我国台风监测和气象精准预报能力。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两颗天象小卫星,是我国首个基于Ka频段星间链路的双星组网小卫星系统。陶行知教育一号卫星暨天启三号卫星,装有空间拍照相机和物联网通信载荷。此外,潇湘一号04星由天仪研究院研制,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

此次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和主星的跟踪测量及控制等任务,由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天链测控”)承担。

1

6月5日,天链测控北京中心,我国首次海射的测控现场。

“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由民用测控网全程保障火箭发射测控通信任务,值得载入史册。”长十一火箭某型号原总指挥杨毅强分析和评价说,“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测控,已由技术验证跨越到工程实用阶段。”

记者在天链测控的北京中心,现场观摩和见证了发射的测控全过程,与在场的技术专家们一起分享了我国首次海射成功的激动和喜悦。

这次海上发射,创造了多个“首次”,看点多多。其中,有三大看点不容错过。

看点一: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

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这也是长征十一号火箭成功完成的第7次发射,此前,这款2015年首次发射飞行、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火箭“六战六捷”。

从世界范围看,上一次海上发射还要追溯到2014年,也正是在当年,由俄罗斯、美国、挪威、乌克兰等国联合成立的海上发射公司暂停发射业务,此后5年,海上发射无人问津。

为什么填补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如此重要?这还要从海上发射相比陆上发射的优势说起,总结起来,前者的优势主要包括:

一、提高运载能力:火箭可以直接从更低纬度发射,从而降低了将其送入目标轨道的单位成本。位于海南文昌的发射场所处纬度已经较低,但仍为北纬19°。

二、增加发射机会:海上发射可远离人口稠密区,更加安全高效,增加发射机会。

三、扩大发射方位角:在海上,航天器发射时方位角度的选取更为自由,较少受到地缘政治和地形的限制。

看点二:首次利用商业航天测控网为运载火箭提供全程测控服务

天链测控承担了本次海上发射任务的测控通信保障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利用商业航天测控网为运载火箭提供全程测控服务的商业航天发射活动。

据天链测控方面向记者介绍,本次任务中,天链测控利用了部署在国内外的多套测量设备,实现了全过程的无缝跟踪测量。

“从测控特点来讲,火箭测控难度远远大于卫星测控。从民用测控网的角度来讲,今天标志着从过去的试验、展示、验证,进入到工程实用阶段。”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毅强告诉记者,这意味着民用测控网具备了商业航天保障测控的能力。

看点三:首批海射“七星”中出现民营卫星公司身影

此次CZ-11 WEY号海上发射,共搭载了7个有效载荷,分别为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娄星号(潇湘一号04星)。

在我国首批海射的7颗卫星中,不乏民营卫星公司研制的卫星的身影。如其中的娄星号(潇湘一号04星),便是一颗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6U中分辨率遥感卫星,也是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政府与天仪研究院共同合作的成果,设计寿命3年。

据了解,与以往地面发射不同的是,海上发射要求卫星提前25-30天装箭(一般提前15天),且卫星装箭后要随箭进行长途运输,经受各种颠簸考验,这对卫星和星箭适配器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天仪研究院对娄星号卫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各种加固设计,确保整星能够承受恶劣运输环境。

编审 | 姚冬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