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围观 • #你会为了安全而放弃隐私吗?#

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应用,除了为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引来新的争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0期)

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应用,除了为工作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引来新的争议。

近日,人脸识别技术“终于”引发了第一起诉讼,被告是英国警方。一名英国男子在外出午餐时发现自己被人脸识别摄像头拍摄,随后对南威尔士警方提起诉讼,控告后者非法侵犯个人隐私。此次判决结果可能为今后类似事件锚定法律调整方向。对此,网友发表热议。

焦点一

安全第一

@呼伦贝尔的风笛:小概率的危险是建立在城市天网系统已经日益完善的前提下, 你把摄像头都拆了试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贺志龙:其实全民监控还是美国人率先发起的。美国经过9·11,经常发生枪杀案,还不同意人脸识别?隐私比安全重要吗?9·11以后,公民的邮件、通话记录也照查不误。在美国过安检,不仅仅是侵犯隐私,简直是羞辱,谁敢反抗?

@委托人:自由和安全,呵呵呵,没有安全的自由,就是犯罪的自由。

焦点二

若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

@MAX:在自由和安全之间,如果选择安全,结果是两者都得不到,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Sffamily:隐私权也是人的基本权利,倘若这次可以侵犯你的隐私权,那么下次也可以以其他借口再次夺走你的权利。防微杜渐。

@Leezed:走在路上街上也算是隐私吗?当然是!一个人,早上几点出门,走了多少路,坐了几站车,见了哪个健康顾问或医生,在哪儿喝咖啡,后又去了哪家银行,然后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全属“私人隐私”。但凡个人不愿他人知道的都属“隐私”。

@松子露水:这种技术是有利之处,可是综合看来弊端更多。社会就是个透明大监狱,个人毫无隐私。

@呀呀呀:可以参考苹果公司,美国联邦调查局要求苹果公司打开犯罪嫌疑人的手机调取资料,被苹果公司以侵犯隐私权直接拒绝。

@当事人:无罪推定的表现,生活中真的坏人有几个?监控90%以上的作用不是拍坏人。简单举一个例子,为了安全把一个人放在石屋里,是不是少了风吹雨打,不会遇到车祸,不会被坏人伤害,可结果是谁也不想进石屋,不能因为担忧小概率的危险而选择失去自由。

焦点三

技术或许无善恶,但如何利用有善恶

@海上小乐:人脸识别之后,智能就能通过分析一个人的具体一举一动的习惯来预测此人将来的行动与倾向,而无数人被人脸识别监控后,智能就也能分析预测出它所笼罩范围内的一切。于是人类就不再有自由意志,因为智能所笼罩范围内的一切都会影响这个范围内的人类,比如各种心理影响,潜意识催眠等等,可以使用各种图像、广告等来影响。假设有黑客入侵智能系统,获得这些数据,黑客就能通过这个影响一切,甚至能利用这个从事各种犯罪行为,人脸识别智能系统也会让这些人行事更为方便。将来没有安全,因为可能某个人看多了某个图像于是想去某地游玩都有可能是别人安排的一个陷阱。如果一直能人脸识别,不只是失去了隐私,也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与安全。无人能例外。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会禁止人脸识别,因为那会让那些有权利之人甚至这些人的后代都处于危险之中。

@鱼语:大家都在说隐私,但本文只是说禁止人脸识别,监控器该装还是照装。再说,公共场合有什么隐私,监控器该拍的还是拍下来。

责编:邹松霖


2019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0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