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责任“根植”:重塑企业价值链

1

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 许睿谦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商业发展中的一大潮流,被视为新时代下企业的“运营执照”之一,能为企业赢得广泛的认可与支持。捐款捐物、慷慨解囊,是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最直接的认知形态。然而,作为时代的“新宠”,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模式并不仅限于此,在全球的发展浪潮中,我国企业在履责模式上也逐渐涌现出一些新理念、新形态。

2014年,国家电网按照“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工作思路,开始以项目制的方式推进社会责任根植,通过在专业工作中融入社会责任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与经济的综合价值提升。在社会责任根植机制下,国家电网鼓励各层级、单位、专业、岗位都参与到社会责任实践中,在各自的业务运营中发现问题,利用社会责任的理论工具解决问题。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自身业务的运行效率。

责任内化,价值共创

以企业之“短利”,换取社会之“长益”,在传统认知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以成本消耗为代价来换取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的手段工具,履责归履责,业务归业务,社会责任实则被企业外围化。而国网的“根植”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企业与社会的边界,将社会责任与经济业务本身结合,进而实现“利”与“益”的共赢。

围绕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国网总部每年对各层级单位进行培训,并配套了一系列的工具手册,指导各运作单位如何将内部工作转化为社会贡献,将社会期望转化为工作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单打独斗模式,各单位在解决相关议题的过程中,首先会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识别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与期待,包括政府、客户、供应链伙伴、社区、媒体等等,并分析其参与意愿。在与利益相关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下,由国网相关单位进行协调,统筹自身及各方的资源和能力优势,搭建多方参与的综合实施方案,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受益。

国网的根植模式不由让笔者联想到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这一理念。2011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波特提出,企业去承担社会问题,并不需要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分享企业已经创造的价值,而是通过重新界定企业边界,构建新的价值链体系,来做大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价值蛋糕,创造出“共享价值”——既有益于社会,也有利于企业。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需要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卷入“零和”博弈,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下,企业需要更多地去创造一些“多方共赢”的局面。

国网的社会责任根植项目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多方共赢”的生动案例。

在“让钓鱼远离触电危险”的根植项目中,国网高淳供电公司利用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引入“责任1+N”利益相关方管理机制,以供电公司的“1”为主体搭建沟通、交流、合作平台,汇聚渔具店、钓鱼俱乐部、钓友、政府、媒体,以及后来加入的鱼塘主、蟹农这些“N”的力量,协同防范线下垂钓,传播安全知识。

在这个由供电公司搭建的合作平台中,不仅大幅度消除了触电隐患,保障了钓友的人身安全,还满足了多方诉求:供电公司实现了“平安电力”的工作目标,保障了供电安全,同时提升了公司美誉度;政府避免了因钓鱼触电引发的上访行为;钓鱼俱乐部保护了成员的安全,扩大了组织影响力,并获得了一定的物资和宣传支持;鱼塘主和蟹农消除了钓鱼触电可能引发的停电停产风险,避免了相应的经济损失;媒体也获得了更多高价值的传播素材。

上述案例是国网公司几百个根植项目的场景之一,在宏大的愿景面前,每个项目的贡献可能仅仅是细微点滴,但其实践方法对“价值共创”这一时代理念具有实质性的探索意义。

上下贯通,全员参与

将社会责任的理念、工具和具体业务相融合,是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途径,而推动社会责任深入基层,让更多员工参与是保障其顺利实践的动能载体。“使全员认识到社会责任是切实有用的,被每一个员工所掌握”,是国网公司推动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的重要目的,亦是“根植”二字的主要由来。

“环保低碳”、“扶贫助困”,诸如此类的宏大愿景固然值得提倡和鼓励,但对于大多数员工,在这些美好的愿景面前,自己的能力贡献可能会被认为是“杯水车薪”,企业社会责任只是公司之责,而离自己相隔甚远。员工是企业的生命力,如果社会责任仅仅停留在企业整体层面的愿景和举措,将无法充分挖掘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潜能。

国网的“根植”模式,意味着履行社会责任不只是浮于企业顶层,更需要上下贯通,“落地”、“扎根”到全员的意识和行为当中,被每一个人所掌握。2014-2016三年之间,获得审批通过的根植项目就有七百余个,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有“环保低碳”、“扶贫助困”这类的宏大愿景,更有大量的如“让钓鱼远离触电危险”、“让黑楼道持续地亮起来”这样的小目标、小故事,从而使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被基层所理解、消化、掌握,为每位员工参与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整个根植项目的推进流程中,总部的社会责任处给各层级单位进行宣贯和培训,由各地市的基层单位及其员工自主发起,确定相关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审批通过后,再由各单位组织推进项目的实施。实际上,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的真正实践主体是广大的基层单位,国网总部在其中扮演的仅仅是赋能、监督、评估的角色。在上述机制下,广大员工的履责主体作用得到了激发,进而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履责能力和履责水平。

“根植”的机理与物理学中的“毛细现象”具有共通之处——把普通导管插入水中,水面将静止如初,而如果换成口径足够小的毛细导管,由于与管壁之间的浸润力,管内液体将会克服重力而上升。植物根茎吸收水与养分,毛巾能浸水吸汗,都源于毛细现象背后的机理。

而社会责任根植项目与传统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履责的实践口径,仅仅靠宏大的愿景以及顶层的履责举措,将难以实现浸润的效果。而身处“前线”的基层单位是企业业务的实践主体,他们不仅对自身的能力边界有更清楚的认知,也更了解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诉求。因而在充分赋能的情况下,以各个基层单位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根须”,更有利于因地制宜,整合当地各方资源及能力,形成合作共赢的良性局面。

重塑边界,上下贯通

现时代下,国网的“根植”模式实际上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创新“场景”之一。

虽然“企业除了盈利之外,还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观念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但国内大多数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解,大都还停留在做“好人好事”的阶段:给受灾群众捐款捐物、资助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等等。该类举措固然值得提倡,也能为企业赢得一定的美誉度,但此类履责行为实际上是将企业和社会解耦开来,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进行此消彼长的权衡取舍,缺少系统性和战略性的整体思维。

此外,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并实践社会责任时,这类同质化的履责行为所带来的“形象溢价”也会逐渐减低,从而影响企业履责的可持续性。在国网社会责任根植的“场景”下,企业不但将社会责任与本身业务相结合,更是以基层员工作为实践主体,实现了社会责任的上下贯通。

这样的模式实际上重塑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将社会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相耦合,将企业责任与员工实践相耦合,在传统“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潜能。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企业应当摆脱将社会议题边缘化、外围化的思维模式,不能仅仅把企业社会责任当作缓解外部压力、提升公众形象的工具,而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去寻求新的社会责任实践“场景”,充分挖掘企业创造综合价值的潜能。

国网模式仅仅是众多企业在探索新“场景”中的尝试之一,如果企业与社会之间能够进一步摆脱传统边界的束缚,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方法将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变革时代,创新无界时代正处于变革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来促进社会发展。而创新无界,所谓的创新并不止于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时候更能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带来点石成金的奇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捐钱捐物的单一形式,到结合自身战略、调动内部员工志愿参与,再到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搭建更广的平台、以社会创新推动社会变革,也正是这种创新过程的有力体现。在如今的商业潮流下,企业社会责任或许可以成为企业重塑价值链、实现突破创新的重要工具!


(网络编辑:刘冰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