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人造肉”横空出世:资本痴狂,消费者忧

据国外研究机构估算,“人造肉”未来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亿美元。有分析师甚至还预测称,未来5年这个行业将增长至100亿美元。

p110-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北京报道

编辑:王新景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9期)

众股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股却是人造肉。

5月6日,在A股超千股跌停的情况下,却有一个板块被爆炒致逆势暴涨——人造肉概念股。

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梳理,目前A股与人造肉相关概念股共有17家上市公司,5月7日,人造肉概念股持续上涨,其中有12只股票直接涨停,该板块总市值一天增加约62.86亿元。

5月8日,人造肉概念股再次表现出强劲动力,开盘不久便有8只股票先后涨停,其中做大豆深加工、制药等业务的哈高科(600095)和从事粉丝、豆类蛋白等业务的双塔食品(002481),更是直接录得三连板。

5月9日上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询时发现,在Choice金融终端数据里,人造肉概念股的数量已经由17只增至33只,可见热度不减,但实际表现却集体回调。截至当日收盘,海欣食品、维维股份、来伊份惨遭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在5月8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回应了人造肉相关事宜,纷纷划清自己和人造肉的界限。

人造肉刺激下的资本狂欢

所谓人造肉,大致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主要以大豆蛋白制成;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

人造肉概念股怎么就突然火了?这要从大洋彼岸说起。

美国时间5月2日,以素食汉堡闻名的Beyond Me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当日股价暴涨163%,这是自2000 年以来市值 2 亿美元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涨幅最高的。同时,该涨幅也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股上市的首日最大涨幅。

除了令人艳羡的股价,作为一家食品公司,Beyond Meat在去年还收获了令传统食品公司难以想象的业绩增长:2018年营收为8790万美元,营收同比增长170%,毛利率为20%。

Beyond Meat的投资者也是群星闪耀,其中包括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昂纳多、Twitt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麦当劳前CEO唐·汤普森等。

同为美国本土公司,Beyond Meat的一大主要竞争对手Impossible Foods似乎拥有更大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Beyond Meat在上市前的融资规模仅为1.22亿美元,而Impossible Foods足足是其3倍。但Impossible Foods的成立时间竟然比Beyond Meat还要晚两年。

资料显示,Impossible Foods目前融资规模达到3.875亿美元,淡马锡控股、三一资本等14名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注资,有意思的是比尔·盖茨再次在列。

就在今年的愚人节当天,Impossible Foods与美国连锁快餐店汉堡王在美国圣路易斯市推出了新鲜上市的“不可能皇堡”,其中的肉饼就是人造肉。

如此说来,A股市场的反应,不难理解。

不过,哈高科在股价暴涨后随即表示,公司虽然有大豆深加工业务,但目前公司和Beyond Meat并不同,不生产人造肉原料“豌豆蛋白”,还提醒投资者豌豆蛋白不含大豆成分。

如何“越吃越瘦”成了赚钱的好生意

在资本市场威力如此大的人造肉,到底是什么?

4月1日,在美国圣路易斯市留学的19岁女孩逸飞(化名)特意开车去打卡肉饼里一点牛肉都没有的“不可能皇堡”。

就像国内的素斋一样,Impossible Foods采用大豆蛋白来模仿肉质的口感,为了“假”到极致,还从大豆根部提取出一种神秘物质——红色血红质。它不仅让肉饼在视觉上更加逼真,嗅觉上更像煎肉,在你咬下去时,还有Q弹的嚼劲儿,甚至跟五成熟的牛肉饼一样,还流着红色“血水”。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过去30年中,美国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从53%飙升至66%,而减肥意愿却不升反降。

如何越吃越瘦,成了一个赚钱的好生意。汉堡王抓住了这个痛点,该公司北美区总裁称人造肉汉堡更健康,胆固醇含量极低,反式脂肪含量为零。同时表示,如果顺利的话,这个素肉汉堡将会在一两年间成为汉堡王全美 7200 家门店的固定菜单。

费尽心思“作假”为哪般?

还有一种听起来更加炫的黑科技来“养肉”。

近日,东京大学和一家食品公司宣布,首次成功利用牛肌肉细胞培养出块状的“人造牛排”。据该项目研究小组透露,他们在培养“牛排”的过程中向牛肌肉细胞添加维生素C,成功培养出成熟的牛肌肉细胞。同时还采用特殊的立体培养法,培养出细长的肌肉组织,然后通过特殊方法培养多层肌肉组织,制成长1厘米、宽0.8厘米、厚0.7厘米的块状肌肉。这项工作朝着培养有牛肉本身口感的“人造牛排”迈出了第一步。

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猎奇心态,还期待用科技让自己更健康。而研究和实验人员则更加关心环境问题。研究人员认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全球肉类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而饲养家畜的环境负担很大。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计算结果显示,牛肉生产在各方面的消耗都是第一位的。这也许是为何科学家先从牛排下手进行“高仿”的原因吧。

如果用“人造肉”来代替部分畜牧养殖的肉类,就可以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至少“人造肉”的生产不会使用饲料,用地和用水也会随之减少。同时,对于动物保护主义人士来讲,人造肉也更加人道。

如此看来,人造肉行业无疑将在更健康和更环保的时代,成为下一个巨大风口。

未来5年人造肉市场将增长至100亿美元

据国外研究机构估算,“人造肉”未来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亿美元。有分析师甚至还预测称,未来5年这个行业将增长至100亿美元。

不过看上去很美的人造肉,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例如生产速度是养猪的几万倍,据说利用实验室培育肉,两个月就能“生长”出5000多吨的肉,而养猪从猪崽长到上百斤,需要花至少3个月以上。这样的速成,对于崇尚自然的饮食文化无疑是种挑战。

另外,人造肉最不被看好的原因,是高成本下不可避免的高价格。以汉堡王推出的“不可能皇堡”来讲,虽然除肉饼之外的所有食材都和其他产品一样,但售价却贵1美元。以生物工程为技术路线的“培育肉”价格更加高昂,目前仍不能量产。

最后,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培养组织要使用胎牛血清,与其他动物产品一样,批次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供应不稳定,也有污染的可能性,要非常注意安全和过敏问题。2017 年 7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公布了一份文件,称 Impossible Foods 里面用来给人造肉上色的亚铁血红素,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

至此,人造肉到底是人类食物的下一个出路,还是虚假的未来?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会是:没吃过猪肉,更没见过猪跑呢?


 

fm

2019年第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