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央行MLF操作又有新意?

笔者猜测,央行会不会依据国务院“抓紧建立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的指示,而针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如此大致释放2000亿元长期流动性,完全可以补足这次操作2000亿元“收长放短”所导致的“边际收紧”。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8期)

4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称,央行开展了今年二季度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额度2674亿元,依据是2019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增量并结合其需求。此次TMLF年利率3.15%,比常规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优惠15个基点。更为重大的看点在于,央行规定该笔TMLF“操作期限为一年,到期可根据金融机构需求续做两次,实际使用期限可达到三年”,这样的制度或工具安排,在央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笔者认为,这样的TMLF已经跳出了MLF范畴,而是演变为“准LLF”(长期流动性便利)。

4月16日和17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2000亿元一年期MLF和2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16日400亿元,17日1600亿元),用于对冲3665亿元一年期MLF的即将到期。当时存在部分“收长放短”的操作,市场将其理解为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是不为过的。但笔者认为,在经济乍暖还寒之际,立即对货币政策做出方向性调整,不能也不该。

因此,笔者猜测,央行会不会依据国务院“抓紧建立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的指示,而针对中小型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如此大致释放2000亿元长期流动性,完全可以补足这次操作2000亿元“收长放短”所导致的“边际收紧”。

随后,市场关于降准的谣言两度出现。对此,央行两次公开辟谣,而且都是在股市最为敏感之时。

此现象值得警惕:有人恶意造谣,或许并非出于激励股市的用意,而是要把权威机构辟谣当成重大利空。

笔者认为,针对中国央行的资产特质,未来央行采用一年期MLF或一年期以上的LLF释放流动性,远远好过“降准”。因为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近22亿元的外汇储备形成的外国资产具有“刚性存在”的特质,如果不是大规模贸易赤字或外资逃逸,这笔资产大幅缩水的可能性极小;同时,这笔“刚性存在”的资产,其对应的负债基本是“法定存准+超额存准”,基于资产负债表“资产和负债需要等量减少的原则”,央行想降准——减少负债,需要同时减少资产,并导致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但问题是:央行减少哪块资产?

现在看,央行因降准而缩减资产负债表幅度有限。央行很可能一手降低“法定存准”,而另一手锁住商业银行的“超额存准”。而从实际情况看,央行降准推升超储(超额存准)之后,超储率没有降低。理论上说,央行降低“法定存准”应该推高超储率,但随着商业银行依据新情况重新规划流动性,导致“因降准而增加的超储率”逐级降低,尤其是在商业银行流动性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所以,央行降准推升超储率之后,超储率高位不降,这是反常现象。

如果央行降准不能有效释放长期流动性,而是通过推升货币乘数,增加债务杠杆以推升M2,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也正因如此,笔者期待央行更多采用MLF或LLF这样的工具,通过收购金融机构(或商业银行对央行的抵押贷款)释放“现金性质的基础货币”。这不仅是支持实体经济的行动,同时也是降低中国金融杠杆的有效举措。

责编:周琦


 

封面

2019年第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