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马斯克在商业航天赚嗨了,特斯拉赔了又怎样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惟杉 银昕 | 北京报道

4月12日,美国的Space X公司完成了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首个正式商业载荷发射。有航天界资深人士发出感慨:Space X重型猎鹰火箭的再次成功发射,给已稍显低迷的中国商业航天打了一针强心剂。中国的马斯克们加油!

马斯克已经凭借重型猎鹰火箭拿到美国国防部的合同,国内民营商业火箭公司也在纷纷准备入轨发射。

“现役最强商业火箭”再升空,看点有哪些?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2日6点35分,伊隆·马斯克旗下Space 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时隔一年再次从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发射台发射,这款现役运载火箭之王终于迎来了首个正式商业载荷。

猎鹰重型火箭被Space X称为“世界现役最强火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其运载能力——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可达63.8吨。

63.8吨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比一架载满乘客、机组人员、行李和燃料的波音737客机还要重。

此前,现役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为德尔塔IV重型火箭(Delta IV Heavy),而猎鹰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其两倍有余,成本仅为其三分之一。

这是猎鹰重型火箭的首次商业载荷发射,这份商业付费订单来得并不容易。早在2012年5月,Space X曾称与通信卫星服务提供商Intelsat签下首份猎鹰重型火箭商业发射合同,但发射任务最终却由猎鹰9号(Falcon 9)执行;2014年,英国卫星通信公司Inmarsat也曾预订过3发猎鹰重型火箭,但最终其中一次发射任务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Ariane 5)执行,余下两次由猎鹰9号执行。

除了完成首次商业载荷发射,此次猎鹰重型火箭发射的另一看点便是首次成功回收三枚一级火箭,两枚辅助火箭助推器与中央助推器先后降落在着陆点与位于大西洋的驳船上。在去年首飞时,中央助推器没能落在驳船上,最终落入了大海中。

而实现火箭的可回收一直被SpaceX视为降低火箭成本的关键之一。

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何时“入轨”?

说起可回收火箭,3月底,国内民营火箭公司翎客航天成功完成了公里级可回收火箭RLV-T5首次自由状态下的低空飞行回收试验,这枚火箭在起飞升空至20米处完成了悬停动作并在数秒后平稳着陆至回收试验场中心区域。

111

翎客航天组装区域 《中国经济周刊》资料图

但翎客航天联合创始人楚龙飞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枚重达1.5吨的火箭与Space X、蓝色起源早期试验火箭的吨位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会在下一阶段基本达到Space X早期的量级水平。

相比于火箭回收技术取得的进展,人们其实更为关心国内民营火箭公司何时能成功发射入轨火箭,而目前这一场锦标仍在继续。

今年3月27日,零壹空间OS-M运载火箭点火发射,但一二级分离后,火箭姿态失稳,发射失利。2018年10月,蓝箭航天“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升空402秒后,三级出现异常,导致其搭载的“未来号”卫星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入轨。

222

零壹空间总装合练箭吊装起竖 《中国经济周刊》资料图

两家第一阵营民营火箭公司入轨发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同处第一阵营的星际荣耀被业内寄予厚望,该公司预计于2019年上半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国内民营火箭何时“入轨”的悬念还将继续。

技术分歧:固体火箭、液体火箭之争

灵动飞天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熊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商业”二字的题中之义便是一切以市场应用端的实际需求为主导,“从目前的应用端需求来看,商业火箭最大的客户是微小卫星组网以及航天飞行的可行性试验,这两者完全可以由固体火箭来满足。在人造卫星的星座计划中,除有的主星质量达到吨级外,多数微小卫星的质量只有几十千克,如果用液体火箭来发射就是‘大马拉小车’。”

不过,星际荣耀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若自建供应链,以固体火箭为例,最重要的是装药环节,涉及到企业在环评方面的资质,大多数整体火箭公司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液体火箭的供应体系涉及特种加工和特种工艺,和供应商合作后单件产品的价格会显得高,但火箭生产企业可以省去很多其他方面的心思。“我们还是倾向于用专业化分工的办法解决商用火箭的集成问题。自建供应链看起来美好,但实际上一操作起来会发现这是个无底洞。”

该负责人还说,“毫无疑问,由液体火箭搭载小载荷、不同卫星公司‘搭伙’的成本是最低的。商业公司提供的固体火箭发射,从单价上相比,反而比液体火箭高一点。”

投资星际荣耀的投资机构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此前的财务预测,初期火箭发射的报价大概是每公斤20万元,使用液体发动机后会大幅拉低报价,而使用固体发动机再降价的空间有限,因为固体发动机必须从体制内采购。“像Space X的猎鹰9,对外报价差不多是每公斤6000美元,运载能力是9到10吨,其使用的就是液氧煤油的液体发动机。”

可回收火箭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商业火箭的另一个梦想是实现Space X般的可回收火箭,截至目前,这被认为是最能节省成本的方法。

翎客航天成功实现了“悬停试验”,为中国版可回收火箭带来了一丝希望。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可回收火箭是最大的节省成本路径,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相较于航天飞机特别大的受热面积以及返航后花费的维修和翻新成本,可回收火箭在商业上也是最划算的。Space X已经从技术和商业两方面证明了可回收的可行性。”

也有人对可回收火箭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是否契合提出了谨慎的看法。一位火箭动力企业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可回收火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人工成本较之美国低很多,加之设计工艺、材料以及其他供应链上还可以进一步节约成本,还是要基于我国市场上对应用的实际需求,决定何时开始研制可回收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总指挥杨毅强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为使火箭可回收,马斯克的Space X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可回收火箭的负载能力只有正常载荷的60%~70%,回收后的火箭需要一系列对箱体修复和清洗的过程。可回收背后是运力的损失和其他成本的提高。”

杨毅强说,如果火箭只能使用两三次是不划算的,如果可以反复使用10次,则肯定划算。同时,他也毫不讳言资本市场对Space X的影响:“马斯克也是要向投资方‘讲故事’‘说情怀’的,这是他不计成本坚决要做可回收的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