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民生 > 正文

现场直击 | 一场关于“流浪大师”的“流量闹剧”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 王雨菲 | 上海报道

上海的“流浪大师”沈巍爆红网络已经有差不多一周的时间。上海市浦东新区杨高南路7号线地铁站附近,是他日常生活的地方,现在挤满来自全国各地的围观拍客。而沈先生本人被限制了行动自由,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那扇玻璃门里。他的生活从捡垃圾、看书,变成了时时刻刻的被围观、被消费。

“流浪大师”本尊(来自抖音截图)

“流浪大师”本尊(来自抖音截图)

摄影:王雨菲

(摄影:王雨菲)

围观的人群成小时、成天地挤在玻璃门外,即使见不到沈先生,也要用手机贴近玻璃不停窥探。更有人掏出身份证,声称自己是从乌鲁木齐赶来的,吸引人群的注意力,希望大家帮他“火一把”。还有人连夜制作KT板,趁“大师”的热度想给自己找个女朋友。

摄影:王雨菲2

(摄影:王雨菲)

记者观察到,在场大部分人都是从全国各地专门赶来拍摄的,他们偶尔会在闲聊中谈起对沈先生的好奇和仰慕,而问到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们大多直言不讳:蹭热度。

某围观拍客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来了两三天了,我从山东来的,来就是蹭粉的。(来这儿拍的)都得火,不火都不行。”

短视频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幻想通过直播或短视频拍摄的方式“火一把”。而一些自己创作不出看点的普通人就开始想方设法蹭热度、引流量。

“你没有流量,你有本事靠你自己啊。他们都把‘大师’的视频放到他们自己(账号)那儿,这些人就有点不是那么道德了。”有人在人群中这样大声评论道。

曾经的一片清静之地,如今人满为患。警察和特保不得不时时留守控制现场。沈先生的生活节奏已经被打乱,面对这些慕名而来的“流量大师”,他明知道自己只是被消费,也只能在人群中喊一声“谢谢大家”。

现场的一位来看热闹找乐子的围观者,反思自己和大家的行为时说:“我们不算是尊重,我们是在牟利。因为我们不会尊重一个人,不知道怎么是尊重。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

记者当天在现场还遇到一位免费给围观人群送水,劝大家早点离开的小伙子。他一边给大家递上瓶装水,一边喊道:“回去吧,散了吧!不要浪费时间,不要盲目崇拜,做自己的事情,照顾好家庭。大家都散了吧!”围过来拿水的人们,有的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默默离开,也有的说:这又是更高级的蹭热度手段啊!

如今,记者发现,某短视频平台已对“流浪大师”这一热点做了冷处理。在平台搜索“流浪大师”“沈先生”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只有几天前的内容,相关话题和用户已搜索不到任何结果。现场也有不少拍客表示上传刚拍摄的视频遭到了封号处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