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发挥香港“国际联系人”作用,推动大湾区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 北京报道

当前,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何加快培育我国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

来自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在1月28日刚刚当选为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新一任会长。全国两会期间,林龙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作为世界贸易中心,优势明显。2018年,中国香港地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967亿美元。多年来,香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内地进出口贸易中转站的角色。“未来,香港可以进一步发挥作为转口贸易基地、服务性贸易活跃区域的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今年全国两会,林龙安向大会提交了《发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作用,加大单独关税区地位对国家贡献的建议》。

林龙安认为,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也是独立关税区,在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内地可借助香港转口港和税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内地货物经香港出口,减少经由内地直接出口的关税。同时深化《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通过CEPA进一步向香港开放服务贸易和放宽更多商品税务的安排,放宽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让香港早着先机,运用高端服务业的积累优势,促进外国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林龙安还谈到,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是连接国际合作项目的枢纽城市,香港可发挥信息发达和渠道通畅的优势,精准对接各地需求与全球供给,减少内地对美国出入口的依赖,将更多的商品输出到不同的国家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香港亦可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进行商品配对,发挥香港‘国际联系人’的角色。”林龙安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林龙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林龙安(《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香港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林龙安谈到,加强三地的科研人才流动,推动三地的科研融合,加快引进国际资本、人才、技术,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国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香港拥有较雄厚科技基础和高质素的科技人才基础,可推动香港作为创科产业研发基地,而深圳作为试验基地,其他城市作为量产基地,再通过香港出口,同时也可以把研究成果出口,输出更多的服务贸易。”林龙安说。

他还建议,大湾区内应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粤港澳地区的“双牌制”通行制度应该逐步取消,变换更加方便车辆流通的管理制度。借大湾区规划纲要“金钥匙”,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