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发挥蚌埠创新“基因”,打造“创新之城”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巍 |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外商投资法草案将使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更加公开、公平、透明,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在安徽代表团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发言时表示。

0311_1

供图:蚌埠市人民政府

蚌埠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

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必由之路,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稳定外贸外资形势,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王诚在会上介绍了蚌埠市近年来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举措和成就。

他说,近年来,蚌埠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蚌埠利用外资水平全面提升的40年。1995年,蚌埠进出口总额2383万美元;到2018年达到了14.8亿美元、总额全省第8,较1995年增长了62倍。

截至2018年底,蚌埠市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08家,实际利用外资13.98亿美元、全省第4位。尼日利亚浮法玻璃生产线、比利时乳酸合作、泰国柠檬酸生产线、巴西玉米加工和安哥拉市政设施建设等“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收购了世界500强法国圣戈班最先进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得到深化。

发挥蚌埠创新“基因”,打造“创新之城”

王诚介绍,近年来,蚌埠大力鼓励蚌埠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成果。

例如,蚌埠制造的0.12毫米超薄玻璃刷新了世界纪录;5G通讯传输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在蚌埠下线;建成了世界上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高纯氧化锆系列产品占据超过一半的全球市场、维生素系列产品占据1/4全球市场,市场份额均居世界第一;有约2亿只蚌埠生产的可降解购物袋出口国外,为治理白色污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的国际舞台上,蚌埠正在逐渐扮演“主角”。

另一方面,近年来,蚌埠正逐渐成为尖端技术和高端人才富集地,一手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另一手联手全球创新产业联盟,共建卡尔森产业园。

王诚表示,在蚌埠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领先世界成果的基础上,蚌埠市下一步将发挥蚌埠的创新“基因”,鼓励企业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创新精神,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始终保持蚌埠在新材料产业上的技术优势,把蚌埠打造成“创新之城”。

在生物基方面,目前已有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呋喃聚酯(PEF)3项先进技术落户在蚌埠。蚌埠已初步建立了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代表的上下游紧密协同产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蚌埠将抓住‘禁塑’这一 绿色发展趋势,进一步延伸现有产业链条,抓好以玻璃设计院、丰原集团为代表的研发机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支持本土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把生产原材料的原始创新变成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产业链条,让国际舞台上出现更多的‘蚌埠制造’,把蚌埠打造成‘材料之都’。”

蚌埠对外开放的平台不断丰富

去年,蚌埠加入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会、入列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随着二类水运口岸、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建成,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开通,铁路无水港吞吐量增长35%,皖北首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获批,蚌埠对外开放的平台不断丰富。

王诚表示,今年,蚌埠将用好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级平台,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G60科创走廊,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进口大宗商品保税集散中心及进境肉类、水果指定查验场,开通蚌埠至扬州(淮安)水运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

同时,蚌埠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开行到芬兰的中欧班列,推动创建中澳、中意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蚌埠企业参与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

王诚表示,“今年,我们还将着力加快蚌埠民用机场建设,不断夯实蚌埠对外开放的基础,着力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