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这意味什么?

与往年将就业作为民生议题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两会热词:“就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5期)

84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

与往年将就业作为民生议题不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在今年稳增长的目标之下,特别提到了就业优先政策,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如何理解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如何看待近期某些企业降薪裁员的消息?当前的就业形势究竟是好是坏?2019年能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

2018年超预期完成就业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的3月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表,36项指标任务全部圆满完成。落实情况表显示,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六年超过1300万人;去年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实现低于5.5%的预期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正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印孙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了他对2018年就业形势的看法:“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2018年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企业普遍预期经济增长在2018年底会放缓,而且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有一些担忧。现在来看,经济形势预期比年前要好,使得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

“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人没事做,缺乏创业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另一种是有事没人干,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不能满足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杨宜勇对“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进行了解读:“稳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工具,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和收入提高。‘稳增长’是皮,‘稳就业’是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压力和挑战下如何稳就业?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过去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讲两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现在把财政、货币和就业3个政策工具并列,这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或经济工作史上是头一回,是一个创新。现在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未雨绸缪,及早发力。”杨宜勇说。

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宁钢对此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在当前就业结构性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业指标将会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发挥更大作用。”

企业减员力度在3%~5%,属正常波动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佳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企业裁员不是一个社会现象,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规划。“据我了解,相对而言,裁员比较多的是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企业需要从科技技术的角度去提升整个企业的优势。而对于科技型企业,目前我还没有听到大规模裁员的情况。”

在杨宜勇看来,企业裁员的情况有被放大的倾向,“据我们调查,去年底今年初的裁员属于正常情况,减员企业一般减员力度在3%~5%,属于正常的劳动力市场波动。”?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主动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杨宜勇提出了两个对策:一是下大力气扩大内需,堤外损失堤内补; 二是积极开展中美经贸磋商,把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我认为这两个措施的成功可能性都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企业已纷纷承诺不裁员。

董明珠在去年底《中国经济周刊》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经济论坛上霸气豪言:“格力电器绝不裁员!”她表示,在经济调整时期,更应该众志成城,携手同心渡过难关。

2月22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内部管理会上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裁员,相反将继续开放招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同时投入更多的平台资源,帮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杨宜勇对这些知名企业的行为给予积极评价,“他们这么做,一是自信,二是向政府报告,三是回应社会上的一些以讹传讹,四是表示对他们的员工负责。这些知名企业有信心,其他企业也会自然而然地跟进,对稳定社会预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打破培训和就业之间的墙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良好健康合理的发展也有赖于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杨宜勇对此信心满满,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能够如期实现,“2018年经济增长速度6.6%,结果城镇新增就业 1361万人。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6%~6.5%,以此类推实现11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毫无问题。”

实现就业目标靠什么?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答案: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

记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提出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等措施外,特别强调高职院校今年将扩招100万人,并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

杨宜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来促进就业。他从人力资源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给出了4点建议:

一是对准备就业和有登记培训愿望的人员,在一个月内政府须提供相应的培训信息或者统筹组织开设这样的培训项目,给予及时服务;二是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要精准掌握就业困难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优先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或者技工教育,把对建档立卡农民工培训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对已经就业的人员,鼓励企业开展新型的学徒制培训;四是对于创业和创业初期的人员,要有针对性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帮他们能够顺利地开业和展业。

“总而言之,只要经过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就能实现就业。我们不能在培训和就业之间还有一道墙,这道‘隐形的墙’,一定要打破。”杨宜勇说。

 


 

fm

 2019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