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民企的春天来了——优化营商环境,中央出“十”招(10)

优化营商环境,中央连出实招。

对“一刀切”说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惟杉 |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各项综合要素成本都在增长,包括工资、社保、环保、原料等支出都在上涨,但最终价格并没有上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如此总结2018年部分民企遭遇困境的原因。

一些民营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确实在提高。毕竟保护环境也是民营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黎昌晋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有一段时期企业注重发展速度,对于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可能有所忽视。但企业现在也在主动地配合现有法律、标准和政策,积极地治理污染。

他介绍说,天津2017年一年关停了2.1万家重污染企业,“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环保“一刀切”的现象确实存在,这对民营企业造成的伤害也不可谓不小。

有家居建材企业负责人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家居建材行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短时间无法满足国家环评工作的硬件要求,如“厂房防护距离50米以外”等。如果按照“一刀切”的标准,这些企业注定短期内无法达到要求,将持续停工停产,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单靠规模企业是无法撑起家居建材这个产业的,一旦产业链断裂,家居建材行业的竞争优势将丧失殆尽。没有这些小微配套企业,产业链上的大中型企业也会无以为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会上直言,一些地方搞污染治理,本来应该按照环保的标准,但是却按照某种企业类型,搞简单的“一刀切”,说关就关。

环保“一刀切”的问题在一年前便引发关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便对“一刀切”做过解释:指的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违法还是合法,一竿子打下去,一律进行关停的做法。

2018年5月,就在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督察组进驻各省份之前,生态环境部出台《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旨在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

其中特别明确,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在边督边改时要分类施策。“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到了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干杰表示,在推动工作时,既要追求好的环境效益,也要追求有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能够实现三个“有利于”,其中就包括“有利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如何化解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上升的压力,黎昌晋表示,现在要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让企业可预期,要明确在哪个时间段实行怎样的标准,“不应该随意性太大”,对于具体行业要在技术上给予较好的引导。

他认为,这事关企业运行成本的问题,在哪个时间段执行哪个标准明确后,企业就可以把成本算得很准,对资金的调配也可以做得比较准确,“治污的决心也就会更大”。

对于如何减轻企业治理污染成本的问题,今年1月对外发布的《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降低环境治理成本,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网络编辑:刘冰倩)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