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建议加快推进绿色PPP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侨资企业更早地接触到市场经济,了解国际规则,具有自身优势,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如何贴近国家所需、社会所需、市场所需,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这既包括更高性价比的产品,也包括更先进的管理和更绿色环保的理念。”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0311_1

(受访者供图)

严彬认为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进入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对于广大华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需要大家步调一致,跟上国家和民族发展伟大复兴的步伐,传承嘉庚精神,心系家国情怀,脚踏实地把实体经济做好。华人华侨要聚焦国家发展主脉络,根据国家所需,充分发挥华人华侨所长。很多华人华侨都从事商业活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我们更要自我提高标准要求。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要重视企业家精神,踏踏实实发展实体经济,诚信经营,从供给侧不断提供高品质的健康产品,投身到新时代、新事业和新征程中。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严彬表示。

同时,他建议随着绿色发展的不断深化,环境治理及相关公共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环境治理和修复等绿色项目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投资需求大、项目运营和投资回收周期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公共财政投入。在财政去杠杆不断深化、政府严控债务规模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拥抱”PPP成为必然选择。

“建立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机制,推动环保等产业由工程建设向服务运营转型,为加快推进绿色PPP项目提供良好的‘土壤’。”严彬表示。

对此,严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完善投资回报机制,释放环境资源价值。绿色PPP项目公益性较强,除市政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能够在未来产生稳定收益的项目外,其他如水源保护、生态修复、水体治理等项目都需依靠政府付费来支持。探索建立相关投资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才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推动环保产业进一步扩容。具体来说,可以积极利用环境修复及治理所产生的环境资源价值,探索采用资源组合开发模式,将单纯的环境修复和治理项目与其他能够创造稳定收益的资源开发项目相结合,包括修复地区周围的土地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

二是创新环境治理模式,推动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方、环保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降低环境治理等绿色项目的运营成本,并通过PPP项目灵活的定价和调价机制,将项目执行过程中因降低成本产生的利润让与社会资本方,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社会资本方进行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显著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PPP项目的重要手段。建议研究出台针对绿色PPP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在PPP项目公司成立和到期资产交易转让两个阶段,在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上给予一定优惠,切实降低PPP项目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严格绩效付费机制,倒逼市场准入门槛提升。严格执行绩效付费机制是保证环境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倒逼绿色PPP项目提高准入门槛的有效措施。在绿色PPP项目的方案论证和财政双评阶段,主管部门对绿色PPP项目的环境改善效果与应付费机制进行重点评审,对环境绩效考核不明确、不可行或按绩效付费机制不合理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

五是借助绿色金融政策“东风”,推动绿色PPP模式和政策创新。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等活动,设立绿色金融试点示范区,组织开展绿色PPP模式与政策创新试点,在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完善投资回报机制、强化绩效付费机制、绿色金融政策融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不同绿色产业领域,探索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将各试点区域建设成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政策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示范区,以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创新工具为手段,采用债券为主的融资模式,重点支持包括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内的绿色项目采用PPP模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